第82頁(第1/2 页)
米哈伊爾二世(820~829年在位)是阿莫利王朝的創立者,一個彪悍的戰士,因其缺乏教養成為有教養的拜占廷人嘲笑的對像。但是,他有著一般人的直覺,精力充沛,處世溫和。他統治期間,宗教爭論平息下來,對崇拜聖像派的迫害也停止了,被流放的人重歸故里,大教長尼基弗魯斯和斯圖迪特派的塞奧多利也衣錦還鄉。但是,使正統派感到極度失望的是,儘管他們一再提出要求,但是崇拜聖像政策並沒有得到恢復。米哈伊爾二世採取了相反的態度,他既不承認尼西亞第二次基督教主教會議,也不認可毀壞聖像會議決議,而是嚴格禁止任何關於聖像問題的討論。皇帝本人來自前代毀壞聖像派大本營的非利吉亞地區,毫無疑問,他本人的思想一定是反對使用聖像的。這一點清楚地反映在他寫給虔誠者路易的信中,他在信中抱怨崇拜聖像的種種弊端。[137]這一點還反映在他信賴委託毀壞聖像者約翰擔任其子和繼承人塞奧非魯斯的教師,在塞奧多圖斯死後,他並未召回正統派的原大教長尼基弗魯斯官復原職,而是任命西萊昂主教安東尼(antony of syon)擔任新的大教長,後者與語法學家約翰對起草815年宗教會議決議負有極大的責任。皇帝反對聖像崇拜的態度,並不是因為認識到毀壞聖像運動已經消耗了太多的力量而對其毫不關心,十分冷淡。米哈伊爾二世採取行動加以處理的惟一的聖像崇拜者是西西里人美賽德烏斯(thodi the sicilian),此人曾給皇帝捎帶來支持崇拜聖像的教皇的警告信。美賽德烏斯受到虐待,被投入監獄,不是因為其崇拜聖像,而是因為皇帝認為拜占廷崇拜聖像派與羅馬之間的溝通在政治目的上顯然令人十分懷疑。
圖27 馬克西米安象牙雕刻坐椅,製作於547年前後,現存拉文那大主教博物館 在米哈伊爾統治時期,國內政治的中心問題是托馬斯(thoas)領導的內戰。此人來自小亞細亞,是皇帝的一個斯拉夫人的舊部下。[138]托馬斯在阿拉伯人的積極支持下,聚集起龐大且成分複雜的起義軍,他們大多是利奧五世時期在東方前線地區服役的軍人。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亞美尼亞人、伊貝利亞人和其他高加索民族,都匯集於托馬斯麾下。小亞細亞地區民族構成極為複雜,其居民中有許多斯拉夫人,因此是這類運動極好的發源地。起義軍吸收了那些因宗教原因而被君士坦丁堡排斥的人士,因此得到極大的加強,托馬斯宣稱自己是崇拜聖像派的鬥士,甚至提出他本人就是被廢黜的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特別重要的是,起義表現出某些社會革命的性質。托馬斯以窮人的保護者的面貌出現,他保證將減輕窮人的負擔。他以這種方式吸引大批民眾加入起義運動,因為民眾被經濟蕭條、苛捐雜稅和政府官員的敲詐勒索搞得苦不堪言。這方面的情況正如拜占廷編年史家所記載的:&ldo;奴隸揮手反抗其主人,士兵反對其將領&rdo;。[139]起義依賴於民族、宗教和社會矛盾,不久就擴大到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和當時存在的那些亞洲軍區,只有奧普西金軍區和亞美尼亞軍區還164保持對米哈伊爾二世的忠誠。托馬斯被安條克大主教加冕為皇帝,如果沒有哈里發的同意,這是不可能發生的。西比拉奧特軍區的支持確保了他對艦隊的指揮,為他提供了渡海到歐洲一側的工具,因而又吸引了更大批的崇拜聖像的民眾集聚在其旗幟下。821年12月,起義軍開始包圍君士坦丁堡,一直持續了一年多,這最終破壞了篡位皇帝的實力。對於組織渙散的群眾起義武裝而言,君士坦丁堡皇帝控制的軍事指揮權占有絕對優勢。首先,米哈伊爾二世依靠保加爾汗王的幫助挽救了局勢。正像特爾維爾汗王一度幫助利奧三世抗擊阿拉伯人一樣,奧穆爾塔格這個拜占廷帝國最危險的敵人之子此時大力幫助米哈伊爾二世平息托馬斯起義,痛擊起義軍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