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正是由于这些斥责之声,人们对自由市场产生了信任危机。我们将以最近几次的事件为例,从中得出结论:我们所说的现实世界经济究竟是什么样的?市场运行的原则究竟是什么?同时我们也会强调那些极易被人们忽视的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教训,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我们目前的处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铅笔的故事(1)
本书将以轻松的对话形式呈现给大家,这些都是你们在餐桌前或是教室里会讨论到的热门话题。第一章首先提出问题:“资本主义合乎道德伦理吗?”
人们对自由市场存在一种隐匿的危机感,他们认为自由市场交易建立在“贪念”之上,是一方剥削另一方的行为。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自由市场经济是以信任为基础的。
在自由市场进行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但这种利益必须是相互的。援引18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面包师还是屠夫都是通过向你出售食品来换取你的金钱。的确,正如亚当·斯密指出的那样,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需要你的金钱,因而他们愿意为你提供餐桌上的食物。然而,这样的交易能进行下去的前提就是双方都要能够从中获益。也许最终进行的交易未必是双方最初的构想,但交易过程依然是通过调节供求关系使双方获得最大的利益。正如已故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穆雷·罗斯巴德曾经写到的那样:
双方从事这项交易的初衷是希望从中获得利润。双方会因为满足了预期的希望而选择下一次继续交易,或是因为没有满足预期希望而终止交易。交换或是贸易能进行下去是因为双方都能从中获利。如果双方都无望从中获益,那么交易也就无法进行。
罗斯巴德认为斯密对于市场运行过程的描述扬弃了16~18世纪欧洲重商主义者们陈旧的观点。在这些重商主义者看来,“无论何种交易,一方能够得利是以另一方的牺牲为代价的。每一次交易都会产生获胜者和失败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毕竟,如果这只是一场零和博弈,且交易双方中只能有一方获益,交易就无法进行下去。
自由的市场经济是由这些相互受益的交易过程交织而成的。所有这些合在一起,被亚当·斯密称为“无形之手”,它能将资源引流到最需要的地方。
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这就是自由市场的神奇之处,它就这么做到了。
伦纳德·里德写的儿童读物 《铅笔的故事》 一书首次叙述了“无形之手”是如何调动人力与资源的,该书已成为经典之作,后来被已故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他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多次引用。《铅笔的故事》 记录下了铅笔生产的全过程。故事从一棵树说起,“这是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铅笔进而向我们描述了参与整个生产过程的无数人力的辛勤劳作及与之相关联的所有行业,从树木的砍伐到原木的运输,从电力的供应到矿产的开采,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提炼油菜子油用于橡皮的制作。
事实上,成千上万的人都为我的诞生出了把力,然而这些人大都彼此不认识,也没有一个人像一年级的小学生那样迫切地需要我。他们中间有的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我,更不知道如何使用我了。他们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得到我。也许在这成千上万的人中,他们只是希望可以用自己那些微不足道的实际技能来换取所需的食物和服务,他们中有些人确实需要我,有些人其实并不需要我。
还有一个事实那可是更令人吃惊了:整个生产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个人来发号施令,或者是强制性地指挥生产我的所有过程。这样的人连一丝痕迹也没有。相反,我们发现是这只“无形之手”在发挥作用。
铅笔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