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部分(第1/5 页)
十八 张自忠
注一:张自忠。1891年生人,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加入冯玉祥所部,此案后参加第一、二次直奉战争、中原大战。
1930年,中原大战后的西北军退入山西,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张自忠被任命为第二十九军第三师师长。1933年,张自忠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并在喜峰口一战中重创日军。
卢沟桥事变中,张自忠因为力求就地解决事变的态度使各界舆论对其产生误解,认为他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日军占领北平后,张自忠数次冒险出城,但均未成功。后在北平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张自忠与部下才得以顺利从北平城中逃出。
1938年3月,徐州会战爆发,张自忠率第59军星夜增援驻守临沂的庞炳勋第三军团。张自忠与庞炳勋本是宿仇,但张自忠在此时却放下了个人恩怨,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拼死杀敌、报国家于万一”的必死决心,向日军阵地发起不计伤亡的猛攻。与庞炳勋部在临沂会师,两部奋力拼杀,使日军增援台儿庄的计划万全被粉碎,也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全胜。
随枣会战中,张自忠已升任3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浴血拼杀,歼敌万余人,是**自抗战以来为数不多的胜绩,本人也获得宝鼎勋章。
1940年年初,日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率两千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十多次。日军伤亡惨重。
但随后日军破获第五战区与重庆大本营之间密电往来,重庆被日军假情报所迷惑,错误判断形势,下令第五战区部队同时围歼南北两路日军。虽然张自忠在河东的部队只有五个师二万余人,兵力仅及对方一半,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立即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部署。但其军事部署已完全被敌方掌握。日军当即调集两个师团另加四个大队奔袭而来。1940年5月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一千五百余人被近六千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当日上午,日军发动进攻。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战斗异常惨烈。
二十 统制派与皇道派
1931年的“十月事件”后,日本陆军内部的法西斯分子重新组合为互相排斥的两个派系:一派主张继续以军事政变的方式推翻现内阁,由天皇依靠军队直接进行统治。由于他们开口闭口不离“皇道”、“皇威”,故被称为“皇道派”。其代表人物是曾担任陆相的荒木贞夫大将和陆军教育总监真崎甚三郎大将,其成员多为现政权中没有地位、来自农村并对现实不满的青年中下级军官。“皇道派”受法西斯理论家北一辉《日本改造法案大纲》的影响较大,主张通过政变方式控制政权,实行军部法西斯独裁。
另一派的组成者多为裕仁天皇的亲信小集团成员。他们在清洗了长州藩势力之后,逐渐占据了陆军中上层的重要岗位。其代表人物是在陆军中享有“三杰”盛誉的头号人物永田铁山少将,以及东条英机少将,此外还有后来接替荒木贞夫出任陆相的林铣十郎。该派主张保持军部中央机构的统制,认为血腥的军事政变不利于军队和政局的稳定,主张运用军部的现有地位,在对外侵略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以自上而下的合法手段改造国家,建立军部控制的法西斯政权,被称作“统制派”。这一派得到了裕仁天皇的支持。其实两派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