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管仲清晰地记得,那是父亲健在的日子,而且刚刚来到齐国,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离开故乡颍上,来到齐国国都。有一天,父亲就给他讲述了齐国祖先姜太公的故事:
姜太公,名望,字子牙,号飞熊。
他当时生活的那个年代也是个乱世,是商王朝走向灭亡的时期。那个时候,他勤学苦读,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曾经尝试去挽救衰败的商王朝,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可是,姜子牙每每进言,都惨遭失败。
于是,他弃官离开了朝廷,前往现在的燕国(辽宁)一带隐居。不过,他没有放弃,依旧在潜心苦读。隐居的时候,他大约三十岁左右,一直攻读了四十年,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商王朝还没有到灭亡之颠,所以,整整等了四十年。
四十年之后,他七十多岁,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大得人心,有兴周灭商之雄才大略。于是,他不辞辛苦前往渭水之滨,在那里垂钓,等待机会。当时,他直钩垂钓被人讥笑,可他没有辩解,一钓就是三年。
当他八十岁的时候,周文王姬昌因为一个梦,来到渭水河边遇到了他,任命他为攻打商朝的最高统帅。在此之前,他足足等待了五十年。后来,经过无数挫折,终于打下了商王朝,建立了今天的周王朝,创造了一番伟业。
“所以,人即使怀才不遇,也不要气馁,要不断地努力和等待。明白了吗?孩子。”父亲这样总结道。
“嗯,明白!”当时年幼的他这样回道。那时候的小管仲未必听懂了这个故事,却在隐约间明白了父亲想做姜太公那样的人。
从那个时候起,管仲的心里就有了那盏指明灯,那盏灯照耀着他日夜刻苦攻读。后来,父亲去世了,父亲没能完成的抱负成了管仲一生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忍辱负重,百折不挠。
到今天,他依旧没有成功,但他强烈地感觉到,总有那么一天,他也会像姜太公那样,遇到一位明主,实现他的抱负。
管仲合上那本兵法书,脸上浮现出寂寥的微笑,那是公元前695年,他已经等了三年。其实,从公元前698年到公元前685年,在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他已经品尝过无数次闭门羹,经历过漫长而绝望的等待,仍然没有看到命运的转机。即使这样,管仲仍然坚定着最初的信念:一直向前,直到天明。
而这一年也算是其中一个标志性的转折年,因为随后发生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事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政治事件
*恋引发的血案
头一年发生了一个天文现象:日食。据《左传》记载,那天鲁国的史官在屋里睡觉,也可能在茅坑里蹲得太久了站不起来,昏了头,就只在上面记载:“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没有写下具体日期,比如丙丑之类的,后来,左丘明先生就严肃批评了这个已经死了好些年不知道姓名的史官,说他没有尽职。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94年,管仲还在猜测这个日食可能预示着什么的时候,齐都城内一阵喧哗,整个事件的发端就好像春天的阵雨,原本外面阴沉的天很平静,忽然“哗”的一声,大滴的雨点跟泼水一样下来。此刻的临淄城就是这样,莫名其妙的喧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政治家的耳朵、眼睛和鼻子都是很警觉的,发生的这件事情首先轰动了整个齐国,接着震动了各国。对于齐国的百姓来说,这是一种气愤和不安的话题,很有可能会立刻带来他们讨厌的战争,影响他们安定的生活;但对于齐国政界的一些人士来说,这简直就是带来巨大契机的政治风波。许多野心家在蠢蠢欲动,管仲或许也是其中一员,此时越乱的局面越能带给他希望,但也有可能就此被骚乱埋没。
《左传》桓公十八年传对这个事件做了简短的描述:“公会齐侯于泺,遂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