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施伯其人
公子纠那边整日在馆中等着鲁庄公起兵的消息,又听说有人进言阻止了鲁庄公立刻起兵,极其烦躁,心里埋怨:自己已经出了丰厚的条件,况且又是亲戚,这样的美事为什么还犹犹豫豫。
管仲坐在一旁,无奈地苦笑,说:“这个聪明的人应该拉出去斩了!”
鲁庄公也知道公子纠心急,自己又没有在政府内阁通过出兵的决议,就想派个人去抚慰一下,自己是不好意思去的,就选了施伯,心说:你不让我出兵,就你去跟公子纠说吧。
管仲就这样见到了施伯,一个年长他一些的中年男子,穿着朴素,却无法掩盖文雅的气质和犀利的眼神,这让管仲感觉到鲁国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政府里有这么有学问的人物,就好像他在齐国政府里见到的隰朋、高奚。施伯见到公子纠身边有两位老师,就想试探一下是不是人才,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有很大的因素取决于身边辅助他的人,秦始皇身边有许多战将,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三杰,没有这些人,恐怕伟大的事业就很难成就。施伯先和召忽聊了几句,问了几句,心里就明白:嗯,是个人才。接着,又去和管仲攀谈,大惊,明白此人学问才华在他之上。《东周列国志》中这样说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知识和见解让人感觉像是能淹没人的思维,让人惊叹。
于是,施伯几乎每天都过来和管仲交谈,深入的了解之后,心里明白眼前这个叫管仲的人是天下的奇才,就有意想把他留在鲁国,推荐给鲁庄公重用。
上文曾经表述过管仲自己对未来的态度:自己的生是为了齐国的社稷,当然没有留在鲁国的意思。可是施伯这个人也是比较奇怪的,在当时的身份,一个是国家重要的大臣谋士,另一个只是流亡的*,以这么悬殊的身份没有必要恭敬地去拜望管仲——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的眼光,他可谓另一个鲍叔牙,甚至比鲍叔牙还虔诚。施伯经常间接性地暗示管仲留在鲁国发展,他是如此坚决而耐心地拉拢管仲,他知道奇才如同烈性的猛兽很难收服,却没料到管仲真的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
施伯一方面极力阻止鲁庄公出兵帮助公子纠,只要公子纠当不了国君,管仲就回不了齐国施展抱负,久而久之,在齐国方面没有希望,他自然就会考虑在鲁国从政;另一面又极力劝导管仲,说鲁国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贤能的人也比较多,国君又那么仁孝贤能,很重视礼节。
那天,管仲就说了这么一段故事:“周公被封到鲁国,分不开身,他的儿子替他去治理鲁国,三年后才回到周王那里汇报政纪,周公问他为什么那么晚才来汇报?周公的儿子伯禽就说:‘我去鲁国之后,改变当地人粗俗的礼节,教化他们周朝的礼数,用了三年的时间,所以,才这么晚来。’姜太公在同时被封到齐国,五个月后就回到周王那里汇报政事,周公问他怎么这么着急就回来了?他笑笑说:‘我简化了君臣的一些礼节,按照当地人相关的方式做事。’于是,周公感叹说:‘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其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管仲这是在批评鲁国的政治弊端,过于繁复的程序和礼节,政治环境再好也没用。效率那么低,出兵帮助自己的亲戚都决定不下来,更何况自己百姓的事情,他在告诉施伯,不久的将来,鲁国必定臣服在齐国脚下。
施伯内心一惊,更加的恐慌,虽然这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流亡犯的预测,但如果真的让这样一个人回去治理齐国,这种预测恐怕就会慢慢地变成现实。所以,他更加坚定地要留下管仲,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劝阻鲁庄公: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这里正好给出了一个哲理:有知己,有时并非是好事,知己也可能就是对手或者敌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传奇女人文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