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1/5 页)
文吏说的是另一种选择,就是可以选择到军中任职。按照岱山军建制,队设队监,营设营监,和队正营正平级。
可队监和营监并非谁都能胜任,必须是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因为要管理所有的庶务,以及士兵的评功考核等等。
现在岱山打算把步兵征募到总数一万人,军官可以由岱山军老兵抽调,可队监营监就不太好找。所以任思齐把主意打到这些刚加入的读书人身上。可他也知道,想让这些人进军队恐怕很难。
文贵武贱,在大明根深蒂固,想让这些读书人当兵,哪怕是军官也是很难。可任思齐自然有相应对策,那就是薪酬待遇。
“队监和队正平级,享受百户待遇,月饷五两,职田三十亩。营监和营正平级,享受千户待遇,月饷银十两,职田五十亩。”
进入军队的待遇,让这些读书人很是震惊。虽然文贵武贱,可一下子就由平头百姓变成六品武官,这对他们的吸引实在太大。就连李彦直也被深深吸引。
“我愿到军队任职!”
“在下也愿意!”
众读书人纷纷报名,每个人的心情都十分火热,而书吏接下来的话却被他们不约而同的忽略了。
“要想进入军队,必须接受和普通士兵同样的训练,能坚持下来的才会被允许进入军队。淘汰的只能在将军府做文职工作。”
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报了名,然后他们便忙碌了下来。每天被组织学习岱山军队的章程条例,被要求统计新招募的士兵们的情况。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六章 清兵的反应
船队离开了胶州湾,运送移民前往岱山。一去一回需要至少一个月时间,在这一个月里,任思齐需要带手下坚守胶州。
计划招募近万步兵,可是以现在船队的运力,一批只能运送四千士兵及家属。所以至少需要再运送一次,才能完成此次招募。
每天都有百姓从附近乡村赶到胶州城下,想去能顿顿吃饱的南方生活,胶东籍的岱山士兵嘴里的描述太过美好,让每一个听过的百姓都心生向往。
你想过顿顿都能吃上香甜的大米饭吗?你能想象每天都能吃上鱼肉吗?你能想象孩子可以免费读书将来光宗耀祖吗?只要你肯参加岱山军,这一切都能实现!
百姓们从各地疯狂涌到胶州,却被告知还要等上一月,船队才能回还。
离胶州近的百姓便回了家,等一个月后再来。离家远的又携家带口的,便在胶州城外住了下来,等着岱山船队到来。
六月天气,睡在城外野地里除了蚊虫多点倒也没什么不好。随便搭个棚子,下雨时能遮挡点雨就行。于是,在胶州城外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棚子。每天都有数百户百姓从各乡村而来,欲前往令人向往的南方。
面对城外越来越多的百姓,任思齐既然高兴又心忧。百姓多说明想移民岱山的人比较多,能迅速的完成招募工作,这点值得高兴。可人数一多,就不好控制,就容易出乱子。
为了控制局面,任思齐下令对陆续到来的百姓进行甄别,符合招募条件的发放木牌凭证,凭着木牌可以每日领取粥食。不符合条件的,也就是家里根本没有壮丁可以当兵的,则给点粮食赶走。
这点有些残忍,可是也没有办法,以岱山现在的实力,还做不到救济山东所有的百姓。因为战乱、因为天灾**,在齐鲁大地上造就了无数的流民、无数的乞丐。家里有青壮汉子的还能有条活路,没有壮丁的老弱则只能沦为乞丐,四处乞讨。这样的乞丐流民在山东很多,若是救济根本救济不过来。
没有办法,任思齐只能狠下心来下达这样的命令。心软的黄凤舞对任思齐的决定颇有微辞,多次和任思齐争执,可面对现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