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说得非常明白:“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果大家都把财物看得轻一点,哪里还会有怨恨呢?如果大家在言语上相互忍让一点,心里的不满也就自然而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除。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话肯定是绝对化,但是在经济日益成为大家重要关注点的今天,由于财物方面的问题引起兄弟不和的例子恐怕实在是太多了。而中国传统是非常注意兄弟之间的财物分配的,认为兄弟之间谦让是应该的,但是如何谦让得更妙,这是有讲究的。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武,父亲早亡,只剩下他们兄弟仨。许武是哥哥,对弟弟特别好,平时种地的时候,哥哥不舍得让两个弟弟干农活,因为他们岁数还小,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多少学一点种地的本事。到了晚上,哥哥许武种了一天的地已经累得不行了,但是依然坚持亲自教两个弟弟读书。如果弟弟调皮不听话,许武也舍不得责备弟弟,更不会责打弟弟,而是跑到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号啕大哭,以此来感动两个年幼的弟弟。
汉朝的时候国家选举人才是靠举孝廉的,因为汉朝还没有科举制度,人才是靠大家推荐的,所以,大家就举了许武的孝廉。这个时候,许武干了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把爸爸留给他的财产分成三份,自个儿拿了最好的一份,把最差的东西分给了两个弟弟。这哪里是弟道?简直是偷盗啊!老百姓也是这么认为:你是伪君子,你做给我们看原来就是为了当官,为了骗取声誉。一旦你举了孝廉,有了当官的机会,就原形毕露。许武就一直被别人这么骂,但是不知不觉之间,他的两个弟弟的声望逐渐起来了,大家突然发现徐家这两个弟弟拿了最烂的东西也没跟哥哥闹翻,而且还很感激哥哥在他们小的时候种地养活他们,还每天晚上不辞劳苦地教他们读书。大家更觉得他们看错了许武,看样子还是两个弟弟好啊。于是,大家一致推举两个弟弟举了孝廉,认为他们才是好人。这一天,许武跑到父亲的坟前号啕大哭,哭完之后他把家族所有的亲戚包括邻里百姓召集到一起,把自己原来最好的这份财产分给两个弟弟,自己什么都不要。许武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弟道,在汉朝的社会氛围里,你给一个人财产还不如给他一个良好的声誉,因为这样才能够让他尽快地拥有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能够被举孝廉。这是在中国古代关于弟道的故事里最传奇的一个。
弟之一(4)
讲求“弟道”,“谦让”二字最为关键。兄弟之间一旦能够做到相互礼让,“财物轻”也自然不是什么难事。那么,在处理财物的问题上,兄弟间除了相互谦让,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中国传统当中强调兄弟之间要共同享有财物,不得计较,不要说你多吃了,我多占了。元朝有个人叫张闰,他们张家八代人不分炊,都在一块儿吃饭。整个大家族一百多口人,但是没有什么闲话。白天,男子该种地的种地,女子就在家里一块儿做女红。男人出去打的猎、砍的柴,女眷做的刺绣、鞋袜,全部统一放到一个仓库里,每个小家庭没有一点点私自收藏的东西。甚至如果有个小孩哭了、饿了,这个家族马上就会有一位哺乳期的妇女把这个孩子抱过来喂奶。慢慢的,这个家里的小孩子就分不清他们的妈妈是谁。因为只要一哭,就有一个妈妈抱过去喂奶了;再哭,又一个妈妈抱过去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兄弟、妯娌、姑嫂之间的感情啊!
在古人看来,兄弟之间最要紧的是要共有财物,分配的时候要公正,特别是主事的当家人要公平,绝对不能偏私。明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叫郑濂,他家里也是七代同住,大门上挂着一块匾,叫“天下第一家”。这五个字怎么来的?原来郑濂是一个当官的,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有这么一个家庭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却从来不吵架,而且大家开心得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