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矗�残碇泄�嗽谟谢实鄣哪晖防铮�木昧送罚�箍某鲆恢志�裆系奈�踔ⅲ�贤夥懦龌袄矗��媚切┟鞴�牵�酱绱舐遥�铰孽珲牵��奔涿涣说灼��床患暗赝�苑票〉耐�保�掷床患暗亟�颉⒄胖�鳎�鹕系钐茫�湎砩衩恚�尤羰ッ鳎�缓蠓嗤烈磺校�裉�约骸�
这出闹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高潮,一度甚嚣尘上。后来,看客渐少,票房渐差,尤其国门大开以后,花上万把块钱,根据马斯赫特条约,欧盟国家一个礼拜即可走透;在911以前,美国还没有启用必须按指印,脱鞋子,方可过关的制度之前,中国人到美利坚合众国,像北京人从东单到西单那样方便。于是,大家觉得不过彼此彼此,干嘛非要把你当上帝,把你的话当圣经呢?于是,诸神退位,破除迷信。至于个别还找不到感觉的先生女士,非等洋人颁给一张文学绿卡,仍像阿Q那样,睡在土谷祠里,做白衣白袍的美梦,那也只好由他了。
应该看到,忧患意识,这种绝对为政治或政治化的创作冲动,是中国文学的强项。这种为外国人所不屑的政治,所看不上的的政治化,其实正是中国文学的特别之处。这种对于社会,民族,国家,人民的现实主义关怀,正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精神所在,创作生命所在。
我们的作品,是写给大多数中国人看的。至于外国人喜欢或者不喜欢,接受或者不接受,那是其次又其次的考虑。一个中国作家,用得着咸吃萝卜淡操心,要在意那个夏志清的喜欢,或者,要留神那个马悦然的接受吗?有人自作多情,那是他的自由,但由此数典忘祖,做假洋鬼子,那可就是出洋相了。其实,文学这片疆域,是个任其驰骋的自由空间。即使你一定脑袋朝下,裤裆朝上,拿大顶走着瞧,也是未尝不可的。尽管一部中国文学史,也断不了这种两支脚不落在土地上的拿大顶文学,然而,那永远也成为不了中国文学的主流,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老百姓不吃你这一套,谁也没有办法。
诗人何以《秦中吟》(3)
这就是国情,这就是特色,这就是历经千年而宗旨不变的中国文学传统。
不论朝代之变迁,不论帝王之更迭,不论统治者之笼络收买,或打击镇压,不论被统治者之欢迎爱戴,或冷淡隔膜,中国文人中的大多数,总是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人的大多数者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惟有如此,老百姓买你的账。文学,从来是双向的,互通的,有来有往的行为,你不关注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干吗要捧你的场?
除非那一天,中国人平均收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看齐,或者超过,而且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块土地上不曾发生战争和###,不至于再出现“人食人”的恐怖和残忍,也许,如同在象牙之塔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中国文人,那时该再也用不着现实主义,可以将其扔进字纸篓里,那时大概也就比较容易与西方文学接轨,走向世界了。然而,在这之前,这条从哀鸿遍野,创痍满目,饿殍载道,血流飘杵的中国历史中驶来的文学航船,让一个稍有觉醒的中国文人,闭上眼睛,转过身去,视若不见,置若罔闻,是不大容易做到的。这也是中国文学只有沉重苦难的呻吟,而无太浪漫的色彩,只有含泪忍痛的惨笑,而无很幽默的优雅,这种受煎熬的历史过程,决定了中国文人和文学的抉择。
所以,读到白居易这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诗句,面对人类社会从蒙昧原始阶段以后,就再也不出现的食人生蕃式的残忍,眼看一个个活人,被肢解开来,丢进鼎沸的铁锅里,成为另外一些人的食物时,我不能设想,处于如此惊怖状态下的作家诗人能写得出来,那气定神闲的《围城》,那冲淡隽永的《边城》,那缠绵悱恻的《金锁记》?
《秦中吟》诗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