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五大臣出海(第2/3 页)
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每一个环节都精确无误。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君主仍拥有较大权力,这让载泽等人觉得或许更适合清朝的现状。
“德国之制,或可借鉴。”绍英说道。但他也明白,照搬照抄并非良策,必须结合大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最后,他们来到了日本。这个曾经师从中国,如今却迅速崛起的国家,让他们感慨万千。日本的街道整洁有序,现代化的建筑与传统的风格相得益彰。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在保留天皇权威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化的改革,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力量也日益强大。
“日本之变,可为我大清之镜。”载泽说道。但他也深知,大清与日本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能简单地复制日本的模式。
在漫长的考察之旅中,五位大臣不断交流着各自的见解和感悟。他们白天参观访问,晚上则聚在一起讨论,常常争论到深夜。蜡烛的火苗在微风中摇曳,映照出他们疲惫而又专注的面容。
载泽说道:“各国政体,皆有其长。但我大清当如何取舍,实需深思。美国的民主虽令人向往,但民众素质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容忽视;英国的平衡之术精妙,但能否在大清落地生根,尚需斟酌;法国的浪漫自由虽美,却易生乱;德国的严谨和日本的借鉴皆有可取之处,但也需谨慎抉择。”
戴鸿慈点头道:“然也。美国之民主,需民众有较高的素养和参与意识;英国之平衡,依赖于长期的政治传统和法治基础;法国之浪漫,需在稳定的框架内适度发挥;德国之严谨,要与我大清的国情相结合;日本之借鉴,也要考虑文化差异。此等种种,皆需综合考量,权衡利弊。”
徐世昌则道:“军事改革刻不容缓,他国之强,多在军制。德国的军事训练严格,装备精良;日本的军事战略灵活,适应现代战争。但我大清军队的改革,不仅要引进技术和战术,更要改变观念,培养军人的爱国精神和战斗意志。”
端方忧虑地说:“地方治理亦不可忽视,权力分配需谨慎。美国的地方自治给予了地方较大的自主权,但在大清,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割据,是个关键问题。英国的地方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但能否适应我大清的广袤地域和复杂民情,还需探讨。”
绍英补充道:“商业发展亦为国家富强之根本。美国的市场经济活跃,企业创新能力强;日本的商业在政府引导下迅速发展。但我大清商业的发展,要打破传统的束缚,建立现代的商业制度,培养商业人才,同时也要防止外国资本的过度渗透。”
回国途中,海面波涛汹涌,一如他们此刻的心情。狂风呼啸着,掀起滔天巨浪,轮船在波峰浪谷间颠簸前行。他们站在甲板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思绪万千。
他们深知,此次考察的结果将对清朝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回国后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和艰难的改革之路。
载泽望着远方的天际线,心中默默祈祷:“愿我大清能在这变革的浪潮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复兴。”
戴鸿慈则紧握着栏杆,仿佛要抓住那一丝希望:“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我们都要为国家的未来奋力一搏。”
徐世昌、端方和绍英也都神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回到京城,慈禧太后迫不及待地召见了他们。
养心殿内,气氛肃穆。慈禧太后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急切地落在五位大臣身上。
“诸位爱卿,此番出洋,可有收获?”慈禧太后问道。她的声音低沉而威严,眼神中透露出对答案的期待和一丝不安。
载泽等人跪地回禀:“太后,臣等此番考察,深感各国政体各有千秋。日本与德国之君主立宪政体,或可参考,以保我大清江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