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5 页)
间传闻,胡清是受昭宗之命,携着传国玉玺带着太子出逃的。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和氏璧雕刻成玉玺,命丞相李斯刻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传国玉玺”。
有关传国玉玺的失踪之说,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时,玉玺便失踪。第二、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将玉玺丢失。第三、传国玉玺是在元顺帝手上丢失的。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玉玺。由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玉玺。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千百年来,有关传国玉玺的传闻纷杂众多,谁也无法辨其真伪。
考古学的宗旨就是探寻历史,还原历史真相。身为考古学者,对于传国玉玺的失踪之谜,肯定也是很关注的。只是很多历史真相,早已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你多么努力,都无法找寻了。
按一些历史资料上的说法,胡清全家被朱温所杀,本人也未能幸免。可石壁上的字,却显示胡清在天佑二年还活着。也就是说,民间传闻有可能是真的。难道传国玉玺和太子一起真的被胡清从皇宫中带出来了?如果能够证明传国玉玺与胡清的关系,无疑就揭开了一个封存千年的秘密,也将推翻原来那些关于传国玉玺的种种传闻。这对于国内考古界来说,那可是一场大地震。
几个学生见苗君儒发呆,也不敢乱说话。过了好一阵子,苗君儒回过神来,才说道:“在洞内找找,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什么?”
几个学生赶紧忙活起来,可挖来挖去,除了一些陶罐碎片外,再也没有别的发现。
一个学生说:“老师,你还没有对我们说那个胡清是什么人呢?”
苗君儒说:“他是唐末紫金光禄大夫,民间传闻他于朱温逼唐昭宗迁都前,奉唐昭宗之命,携传国玉玺带太子出逃!”
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几个学生的脸色大变,呼吸顿时急促起来,那个问话的学生接着问道:“老师,所以你怀疑胡清把传国玉玺藏在这里?”
苗君儒说:“我只想找到能证明他与传国玉玺有关系的证据!”
那个学生说:“刚才我们把洞里的地面挖了一遍,什么都没有呀!”
另一个学生往石壁上一靠,说道:“传国玉玺那么珍贵的东西,他怎么会埋得那么浅呢?要不我们明天……”话没说完,他就转过身去,眼睛直勾勾地望着身后的墙壁。只见他刚才靠过的地方,明显凹进去了一大块,地上掉下来了一些块状的石屑。苗君儒上前,捡起一块看了看,认出这是一种古代用糯米粥与黄土和成的灰泥。用糯米粥与石灰、黄土和成的灰泥,其黏性极强,干后密封程度极好,而且不会渗水。古代绝大多数墓葬,无论大小,都是用这种灰泥砌成的。挖掘的时候,纵然用利镐去挖,一镐下去,会震得双手生疼,墓砖却纹丝不动。
他仔细看了一下,见手中的灰泥呈红黑色,没有白点,显然里面缺少了石灰。这种缺少石灰的灰泥,黏性会大打折扣,又历经这么多年,难怪一碰便掉下一些来了。
那个学生惊喜地说:“老师,我们该不会那么好运,遇上本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吧?”
另一个同学已经拿来了工具,用力将那地方挖开。洞口渐渐大了,那个学生叫道:“老师,里面有东西!”他伸手进去,掏出一个圆柱形的东西来。几个人定睛一看,是一竹筒,颜色暗黄,一端用蜡封口,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竹筒的一端是未贯通的竹节,他把竹筒递给苗君儒。
苗君儒接过之后,用刀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