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两人尽快熟悉前来应聘的新人,便于他们下一步对新员工的培训;二来,因为这两人都曾有带学生军的经验,他想将这两人好钢用在刀刃上,等新聘人员上岗后,就由他们两人带队,边培训,边证订,以免新聘人员因不熟悉业务而影响开发工作的进度。
令高显没想到的是,招聘工作并没有事先想象的那么顺利。前来应聘的人一听说要上门征订,都觉得拿不下这个面子,就算关动荡和林正南再怎么解释,他们也不能接受这样一种工作方式 。大多数来应聘的人都表示只愿意送报纸,那怕是工资再低一点也行,在他们看来,上门订报,万一碰上熟人那多难堪啊。这可是让高显犯了难。但是他清楚这个要求是不能放低的,如果来的人只愿意送报不愿意订报,那他们就无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发行员,这样的话,即使这次开发取得再大的突破,等这些征订骨干撤回沿江市,东赤新站的发行量就会很快萎缩。这样就有违当初来开发的初衷,当然是不行的。
经过商量,他们最后不得不暂时模糊两者之间的概念,这样才在第五天好不容易招聘到了二十个人。接下来培训过程中,关动荡和林正南先在理论上给这些年轻人讲了一下征订的技巧。等他们将沿江晚报的版面情况完全熟悉后,将这些新人和从发行部调来的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搭配,用师傅带徒弟的原始方法才逐渐将这些年轻人引上路,慢慢地他们也适应了证订工作,也勉强能够上前敲门,开口说话了。但是十来天过去了,别说新招的人员没订到报纸,就是原来在沿江市订报的一些老手们,在这里订报也是经常空手而归,这一下可是急坏了高显,再这样下去,士气一旦低落,想重新鼓舞起来可就难了。
第4节
这天晚上,高显将从发行部带来的二十几个人集中了一下,在宿舍开了一个会,将他们在征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发现在东赤征订难主要是因为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沿江晚报主要是省会城市的报纸,和东赤市民切身相关的事情不多,这一点是在征订前就预料到了的。
2、 对沿江晚报没有很深的认识,没有看报的习惯。
3、 对征订人员的身份有些怀疑,不敢掏钱订报,现在各类的骗术太多。
4、 一些家庭经济情况太差,没有能力订报,有的企业已经半年或是更长时间没发工资,员工在家啃老本,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5、 对这种发行方式不认同,一直以来订报刊杂志都是找邮局,不相信晚报能够送报上门。
6、 征订员业务不熟悉,对自己的报纸认识不够深刻,让居民产生怀疑。
7、 时间跨度太长,有些居民想今天掏钱明天就有报纸看,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让一个人现在拿出钱来订报,二个月之后才开始给他报纸看,显然有悖常理。
知道了这样一些征订中的障碍,高显又要大家群策群力,发表意见,一起想办法。大家一下子沉默了。看来这些当初在沿江市订报能力很强的人,在这种环境下也一筹莫展。站内陷入一片沉寂。
高显是早有准备,在他看来,这些问题,在他们来外埠开发之前,有些问题在发行部主任办公会上就争论过很多次了。高显也是不赞成沿江晚报走外埠发行道路的。他认为如果要想沿江晚报走外埠发行的道路,必须在办报上有所改变,多增加一些外埠的新闻才行。按现在沿江晚报的办报思路,其内容以沿江市的情况为主,外加一些国际国内新闻版面。这样一份报纸想在外埠打开局面,真是很难。
但是吴瑞年则不这样看,对于改不改版的问题,他认为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他认为以发行部现在的力量,想让报纸改版,多做一些外地的新闻,可以说是人微言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旦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