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莫谈亲事(第1/4 页)
李承平多少有所预料,报录人大概会有些多。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人也太多了,越往后撒银子,余氏脸越黑。
嘟囔着,“怎么跟院试不一样,这报喜的人也太多了。”
大家都没经历过,李固微微摇头,苦笑的砸砸烟杆。
西安来的,兴平来的,提学道衙门来的,果然这书不是穷人能读的。
这些报录人都是打听过李家家境的,如若条件太差,他们是不会来的。
最起码不会这么一波一波的来。
毕竟,报喜这件事本就图个吉利,闹得人家心里不舒服可就不好了。
西安的药材生意基本上被陈运那几人给承包,加之郑兴澄的有意宣传,李承平即便是再怎么想低调,怕是都不成。
这也是他提前收手套现的原因,不能太过深入涉足商贾一道,尤其是这种不干活光拿钱的事。
不过,也不能太过远离商贾,因为朝廷发的俸禄实在太低,为官后捞钱的手段确实多,但李承平却不愿涉足,有能力赚钱,何苦把自己染成黑的。
李久昌一直跟着陈运在干这药材行当,现在不说能独当一面,单拎出来管几间铺子还是没问题的。
喜钱给了不少,但提学道衙门送来的银钱更令人咂舌,足足二十两。
原本余氏以为是衙门给孙儿的奖赏,被报喜人一说。
才知。
这些银子是用来营建举人牌坊的,衙门为了表彰和纪念考中举人和进士的这些读书人,会专门拨发银子来为他们建造牌坊。
成为举人或进士,会拥有许多特权,社会地位也会提高。
目的很简单,吸引百姓踊跃读书,再就是通过提高得到功名的读书人社会地位,以此来彰显他们的权势。
人们心中的推崇与敬畏是需要树立的,百姓对读书人的尊敬不是凭空而来,是统治阶层利用巧妙手段洗脑实现的。
当所有人觉得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时,就不会有人憎恶那些得到权势与地位的人,反而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生活才会如此凄惨。
本质上是划定了晋升渠道,人类社会需要这个来维持,不然社会秩序铁定会崩坏。
这不,一听衙门拨了银子和人手要在村子里建牌坊,几个族老刚才还强装镇定的表情,立马就绷不住了,光宗耀祖啊!
当即有族老颤抖出声,“你家有个好孙儿,这牌坊。”
族老先伸了个大拇指,随后欲言又止。
李固知道他们几个心中的小九九,无非是把牌坊放在祠堂还是放在村口的事。
要是其他事,几个族老一拍板就决定了,可如今身份不一样,有些事不能一言决之。
李固心中苦笑,问他也没用。
孩子大了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哪怕他知道孙儿不会在意这点小事,可他仍不会不顾及孙儿的想法。
功名是自家孙子得的,放在何处还需等他回来再行掰扯。
瞧出李固眼神意味,几位族老不再多言,忙招呼村中青壮,让在田埂上干活的乡人全部找回来,有大好事。
可以预见过会肯定有不少缙绅老爷到访,场面咱得给弄起来,别到时候显得本村人不重视不热闹。
不一会儿整个一河村就热闹起来,几挂鞭炮噼里啪啦的。
几波报喜的差役一走,过来道贺的乡亲就没断过,李家门槛都被踩低了三分。
乡亲们心里都有着盘算,村学办起来后,自家儿郎都可以进学,相较于其他村子,一河村对科举的了解可以说是走在时代前列。
考中举人,那可就能当官了,官老爷谁不知晓,成天坐在衙门里号令四方。
就说说兴平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