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2/3 页)
年被俘到313 年&ot;駕崩&ot;一段皇位空缺時間。《晉書&iddot;王舒傳》云: &ot;及元帝鎮建康,因與諸父兄弟俱渡江委質焉。&ot;王舒系王導的弟弟,王氏家族的 南遷是在元帝改建鄴為建康後,正式改名的時間是313 年,故王羲之南遷為313 年。此注參照唐士文《王羲之生卒年和南渡時間》一文。2 [東漢]蔡邕的《筆論》流傳於後世頗為神奇,首先得到密傳的是他的 女兒蔡文姬,其次是韋誕,後來鍾繇&ot;苦求巨法,誕不與&ot;。韋誕死後將《筆 論》帶進了墳墓,鍾繇無奈之下密令將韋誕的墳墓掘開,得到了《筆論》。鍾繇 從書中得知,&ot;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ot;其朽法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鍾繇並未將密傳的《筆論》公開,他死後將此書也帶進了棺材裡。公元230 年, 鍾繇死後五十五年(公元285 年),他的學生宋翼用他老師的方法破了鍾繇墓。將 蔡邕密傳的《筆論》搶救出來。宋翼遵循書中的筆法進行創作,名聲大振,並寫 了續集。宋翼是鍾繇的學生,鍾繇死後五十五年墓方被打開,這時宋翼至少七十 歲多了。衛夫人十二歲左右,大約過三十年才傳到了大王手中。起初是王曠得到 《筆論》,後交給衛夫人以授王羲之,這就是所謂的&ot;枕中秘&ot;。
1 [唐]張懷瓘《書斷》。
2 《筆勢傳》稱:&ot;羲之年十二,見前代《筆論》於曠枕中,竊而讀之。曠 曰汝何來吾所教也。羲之笑而不答,其母曰汝年幼小,看用筆法未能曉解, 縱獲父教,恐復不能秘借。曠乃語羲之曰,待汝《筆論》從何而來,兒子笑而不答。王羲之父母認為羲之年紀幼小,&ot;看用筆法未能解曉&ot;,準備待兒長大以後將《筆論》向他傳授。這時王羲之向父親懇求道:&ot;今借而用之,侍成人晚矣&ot;,父親感到孩兒言之有理,就答應兒子的要求。王羲之拿&ot;筆論&ot;整天如痴如醉地臨摩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ot;不盈期月,書便大進&ot;。啟蒙老師衛夫人看到羲之在書法上超乎尋常的進步,更是萬分欣慰。
據《世說新語》和《晉書》記載,王羲之幼年時言語不暢,有&ot;澀訥&ot;之疾,長大以後卻變得&ot;辯贍&ot;,即能言善辯了。王羲之機敏過人,才華橫溢,與一般紈絝子弟絕然不同。他十三歲時曾去拜謁當時的名士周。周老先生官拜禮部尚書,德高望重,贏得很多的人敬仰。他識才、愛才,竭盡全力推舉人才。由於他在朝廷有一言九鼎的作用,所以經他褒獎、推薦得到重用的人數很多。當時的文人學士,群趨而至,都想得到他的品題。
王羲之到周府上,只見華堂滿座,他老人家設宴款待賓客,經過僕人引見,周接見了王羲之,&ot; 察而異之&ot;,通過交談感到這位少年才學超群,將來必成大器。普希金小時候在皇村學校讀書,有一次他當眾念完他寫的一首詩歌時,他的老師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對大家說,俄羅斯未來的偉大詩人就在這裡,這位偉大詩人非普希金莫屬,結果是一語中的。而周對王羲之的預言也是準確無誤的。當一位出類拔萃的人才脫穎而出的時候,也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學術高度的人才能發現。也許是當時受經濟條件所限或許是緣於某種刁俗,炙牛心為一種名貴的菜餚,宋代虞侍詩云:&ot;客來愧乏牛心炙,茶罷空堆馬乳盤。&ot;炙牛心待客,具有禮儀的性質。據說這道菜主人請誰先嘗誰就是最高貴的客人。周在眾多客人沒有動箸之前,首先割中心炙給王羲之品嘗,這一舉動震驚了滿堂賓客,大家對面前這位外表普通的孩於頓時刮目相看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