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3 页)
1 《晉書&iddot;王羲之傳》。
1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iddot;王右軍集》。
事後朝廷、皇上並沒有對王羲之興師問罪,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王羲之在危急關頭開倉賑貸,救活了很多人,他們來年可以交納稅賦。在執行這一舉措時,官員都沒有營私舞弊行為。其二,王羲之同情人民,關心大眾,在會稽很得民心,威望很高。其三,東晉皇權不振,東晉的皇帝不比其他朝代皇帝至高無上,一呼百應,他對權臣有很大的依附性,權力有限。王羲之在朝廷有三親六戚二十餘人,掌握實權,東晉政權依賴他們支撐,皇帝也不能隨意降罪於王羲之。
《晉書&iddot;王羲之傳》云:然朝廷賦役繁重,吳會尤甚,羲之每上疏爭之,事多見從。又遺尚書僕射謝安書曰:&ot;頃所陳論,每蒙允納,所以令下小得蘇息,各安其業。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東海矣。&ot;作為父母官的王羲之經常上疏力爭,要求減少賦役,減輕人民負擔,鑑於上述種種原因,往往獲准。在這之中,謝安起了不小的作用。王羲之在致謝安的信中,表達了感激之情,甚至用誇張的語言說,如沒有他的鼎力相助,會稽一帶早就蹈入東海不復存在了。
(二)禁酒節糧
東晉時期飲酒成風,特別是那些風流名士更是整天酒醉如泥,瘋瘋癲癲地大發議論。這種風氣自然也波及到民間,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同僚們被當地百姓宴請,席上自然少下了酒,王羲之酒量很大,也許他會痛飲一番,然而他端起酒杯呆在那兒,躊躇了半天沒有喝,眾人都納悶不解。
王羲之回到官府問手下的官員,本地一年之中用於釀酒的米、麥、高粱等糧食要多少斤?大家面面相覷,回答不上。過了好一會劉平才說:&ot;屬下不知道具體數量,不過百姓都會人工釀酒,井市也有水酒出售,日子艱難大家借酒澆愁。每年釀酒所用的糧食,其數量相當可觀。&ot;王羲之這才說明自己的意圖:這些年災荒不斷,年景不好,糧食精貴,酒不飲無妨,沒有糧食就會餓死。糧食從播種到收穫要好幾十月時間,來之不易,我們要把僅有的一點糧食儲備起來,以作度日之須。現在下令,本郡在一年之內不得釀酒,市面上也不得出售酒類。禁酒這一舉措,在此以前曹操也曾實行過,那是為在困難的條件下籌措更多軍餉用於戰爭。而王羲之則是為了&ot;救民命&ot;,其意義是不同的。&ot;禁酒節糧&ot;實施以後,果然節約了穀物,使糧食緊張的局面得到緩解。&ot;此郡斷酒一年,所省百餘萬斛米,乃過於租。&ot;1 然而,王羲之卻受到各方人士的指責非議,他曾經寫信給他的好友謝安闡明下令禁酒是為節約糧食,防止百姓被餓死,除此之外別無良策。他說:&ot;百姓之命倒懸,吾夙夜憂。此時既不能開倉庚賑之,因斷酒以救民命,有何不可?而刑猶至此,使人嘆息,吾復何在?&ot;2王羲之萬分感慨,他憤怒異常地寫道:&ot;處世不易,豈惟公道&ot;。3
二、進言改革
(一)復開漕運
1 《斷酒帖》,《漢魂六朝百三名家集&iddot;王右軍集》。
2 《斷酒帖&iddot;又》,《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iddot;王右軍集》。
3 《方軌帖》,《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iddot;王右軍集》。
所謂漕運,舊指通過水路(間或陸路)將糧食解往京師和指定地點的運輸。漕運起源很早,秦始皇將山東糧食運往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一帶)作軍糧。漢桓寬《鹽鐵論&iddot;刺復》云:&ot;涇淮造渠,以通漕運&ot;。事實正是如此,漢代&ot;始引渭渠以漕山東之粟,旋濬褒斜以致漢中之谷,初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