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4 页)
着来的;随手可得的幸福不叫幸福。
真是如此。所以说,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被那两个同学说成是“人间仙境”的地方感觉不到幸福,对“仙境”是不是一种浪费?
其实,我能够体谅他们没感觉的感觉。他们是从外地到北京来讨生活的,每天关注的是生意,而荷花开不开,水鸟叫不叫,野鸭戏水不戏水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关心的是今天的收入和明天怎么扩大收入的问题。没准还为生计正发着愁呢!身后的美景他们压根就没看见!就像在公园里捡垃圾的人和游人的感觉不同是一样的。游人看的是美景,捡垃圾的人看的是垃圾。有价值的垃圾才是他们眼中最美的景色!那东西能给他们换钱。而美景能换什么?由于每天去圆明园,我常常看见个别拾荒者提着个大塑料袋,眼睛专门往犄角旮旯瞅,见着垃圾筒就紧走几步扑上去,打开看里面有没有需要的东西。这让我想起我曾经见过的一个捡垃圾的人。
生命中的快乐无所不在
那是我们小区里常来的一个老太太,她的样子很脏,每天都推着一辆竹车来小区捡垃圾。每天都有很大的收获。据说,她单靠捡垃圾都成了万元户。有一天,她来捡垃圾的时候带来一个小男孩,大约六七岁。当她在扒垃圾筒的时候,那个男孩就跑到花园去玩。我们小区的花园有个小亭子,和亭子连在一起的是一个长长的藤萝架,两边长满了藤萝,还有专门供人乘凉的石桌石凳。这是很多小区里都有的一般景色。但是,在那个男孩的眼里就不一样了,只见他在藤萝架下又蹦又跳,一会儿蹦到石桌上,一会儿蹦到石凳上,一会儿又躺在草坪上打滚。他奶奶只顾捡垃圾,根本不看他一眼,整个花园就他一个人,他欢快得就要疯了。突然,他静下来,用手一根一根地抚摩藤萝架的石头柱子。然后,很深情地用双手去搂抱它们。我当时正在窗户上看着他,他并不知道有人看着他的举动,他的脸刚好面对着我,我看见他脏污的小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他的笑那么幸福,那么发自内心,那么满足,我被他的笑感动了,被他的满足感动了。真希望他就是这个小区的孩子!这个小区里孩子很多,没有一个像他那么深情地享受这个花园的。
于是,我想到我们。我们就生活在小区里,和花园相隔咫尺。花园里有草坪,有各种花卉,有松柏,有万年青……可是,我们却跑到圆明园里来寻找美景,羡慕住在湖边的人家。其实,美景无所不在,我们就生活在美景里,只是被我们忽视了,见怪不怪了,不新鲜了,对司空见惯的美景没感觉了。所以,我们就不知足,不感觉到幸福。甚至总找那些不幸福不愉快的东西诉说,好像生活就是由痛苦构成的。
关于苦难情结
我觉得,人类文化一直都伴随着“苦难情结”,如果你没有苦难你就是白痴似的。这和圣经故事里的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有关,满世界对耶稣顶礼膜拜也和他的受难形象有关,只有受难者才配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敬仰。所以,在许多作品里都充斥着大量的苦难,有些苦难纯属无病呻吟。但是,即使是无病呻吟也比没有痛苦强。谁要是不寻找痛苦而去寻找快乐谁就是可耻的。你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受苦的,你应该为你的苦难感到骄傲,为你的没心没肺的快乐感到耻辱!
其实,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你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痛苦,你就再也不想诉说了。能够说,还说明你不那么苦,至少你还能够说出来。所以,辛弃疾说: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