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2 页)
可能是晴朗的天氣讓人感到舒暢吧,陣內心情大好,在公園裡散起步來,時而慢悠悠地走到池塘邊轉轉,時而翻開地上的石子尋找小蟲,那舉動和我孩子逛公園時一模一樣,因此我每次都要喊一聲「現在不是閒逛的時候」,把他拉回來。
「猜什麼謎啊?」
「在車禍中不小心把人撞死的人和試圖殺人卻沒能成功的人,哪個更壞?」
這根本算不上謎題,而且他提出了「車禍」這個關鍵詞,很明顯在暗指棚岡佑真。
「哪個……」我喃喃著想像起來。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因為偶然的失誤,比如出了駕駛失誤,或者不小心撞到了樓梯上的人,因此奪去了某個人的性命。一個心懷殺意的人,在執行犯罪計劃時受到阻撓,最終沒有把人殺成。到底誰更壞呢?
如果只看結果,前者造成了一個人的死亡,後者沒有造成傷亡。從社會影響的角度來說,前者更壞。可是,那同時也讓人想說「可是」。
「a只是運氣太差了,要說誰更可怕,當然是b。」
「你還給人家取名字了。」陣內笑著說。
「如果問我更願意跟誰住在一起,我會選a。」
「我猜也是。」
b只是碰巧失敗了。只要沒有障礙,b就會變成殺人犯。而a只是運氣太差,並不是可怕的人。「可是放到現實中,a同樣會被排斥,畢竟a曾讓一個人失去了生命。」反倒是b不會引起人們警覺的可能性更高。若林正是a。他好不容易考取了資格證,卻無法成為一名急救員。雖然開車走神絕對是他的錯,但那畢竟不是故意殺人。
「好,進入下一個問題。」
「哦……」
「一個碰巧因為駕駛失誤而撞死人的人和為了報仇把別人撞死了的人,哪個更壞?」
「啊,嗯……」
「你選哪個?」
「這個嘛……」我想了想,然後說,「與剛才同理,我覺得復仇者更可怕。」
有故意行為的更可怕。這點不會有錯。相反,任何人,包括我,都會犯錯。
「話是沒錯,但那個人想報仇的心情也並非不能理解啊。」
「嗯……」
或許世人還會產生共鳴。
就算只是個孩子,幹了壞事也應該贖罪。
為什麼未成年人一定要受到保護呢?讓他們感受同樣的痛苦不就好了?這種嚴酷的言辭我們經常會聽到。
如果法律不懲罰兇手,反倒讓兇手逍遙自在地活著,那就由某個人來復仇吧。我也會有同樣的心情。
「那小子可能一直想要報仇雪恨吧。」陣內說,此時他所談論的已經不是謎題了,「從小學開始,就在想著報仇。」
「那一定很痛苦吧。」我雖這麼說,卻也不知道究竟痛苦在哪裡,說不出痛苦的具體部位和理由。如果一個人長大後實現了孩童時的夢想,那固然值得稱讚,但如果是了結了孩童時一直懷有的怨恨,當然不會有人發出讚賞。別說讚賞了,應該是責難才對。
我想像著棚岡佑真的心情,感到了絕望。本應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卻像待在光線無法到達的深海中,全然浪費在了負面情緒里。棚岡佑真被報復心這種強大的負能量玩弄在了股掌之間。
為什麼非要變成這樣不可?
「武藤,你當過網絡服務的會員嗎?」陣內突然問道,「隨便哪種服務。」
「怎麼突然問這個?」
「假設你使用某種服務的時候,發生了讓你無法接受或者無法理解的事。」
「嗯。」
「於是你決定諮詢,可是找遍整個主頁,都沒找到諮詢的地方。」
「啊,我知道了。」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