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还是老一套,抛开现象看:这是一种“丐性”,中国人的丐性。抛弃尊严,只为金钱;抛弃斗志,只为小安;抛弃追求,只为糊口;抛弃良心,只为利益。这使我再一次想起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这最可鄙的丑陋人性至今仍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做了几千年的奴隶如今还要继续做下去,不愿去奋斗生存,不求什么人生事业、只要能够吃饱饭、有钱用,甘愿作牛马。且不去深究那些幕后指使未成年人行乞的人,因为那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罪恶行径,单看这些以乞讨为生的人,若是看透了他们懒惰无耻的本性,还有谁会给予同情?若是真的衣食不安,为什么不去*?退一步讲,*条件差,不愿待在那,好,那为什么还要带着小孩子出来受罪呢?这是拿小孩子做博取同情的诱饵,以虐待他们来获得自己经济上的收入。由此可见,他们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乞讨,而是披着乞讨的外衣博取人们的同情来赚钱。与其说是环境所迫,不如说是当乞丐的本性所致。丐性使他们变懒,变坏,变麻木,变残酷,变腐烂,变成社会的寄生虫。他们以乞讨为生,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虽为国家公民,却不为社会谋福出力,相反不劳而获,不断地榨着社会的财富,这不但是自己作孽,更是危害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更深入一层,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不仅是乞丐,许多不是乞丐却如同乞丐一般的人广泛地存在于这个社会上,吃皇粮不办百姓事的,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游手好闲贪图小利的,犯错之后推卸责任的,不出成绩专攻内讧的,为了利益出卖灵魂的,为图宏达抛弃尊严的,等等这些人,危害甚于乞丐百倍,因为他们深入社会,蛀蚀着社会的各个行业阶层。这种“乞丐”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的渣滓。懒惰、势利、中庸、内斗,这些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糟粕精神思想沉积下来,又受到现代社会名、利、欲的诱发,形成了这种比奴性更为恶劣的丐性。它不仅是个人的萎靡堕落,更侵蚀着他人,侵蚀着周围环境。现代社会的浮躁又为这些蛀虫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但不易被发现,反而给人以弱势群体的形象。弄点小假,动点小钱,造个小谣,漏个小账,陪个小夜,卖个小肉,或大摇大摆无事一样,或楚楚可怜受欺一般,总之是明知故做,而且做了和没做一样,自己不当回事,更不愿意别人当回事。大家都奔波忙碌着,没人会在意他们这些“小动作”,殊不知恰恰是这些小动作牵动着大动作。等到违法犯罪了,揪出一圈人出来,大家才发现,原来他们是这样的,边骂还边纳闷:怎么平时没看出来?
从本质上讲,这还是一种民族的劣根性,人人都不可避免地沾染一点,更何况在价值观混乱的今天。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倘若人人如此,那就没必要再忧心忡忡了,关键是我们要知道“一日三省”究竟省些什么。要我看是警惕自己有没有变成熟,变世故,倘若始终怀着一颗青春*发的心,敢爱敢恨,敢骂敢言,不管思想是否够高够深,只要批判的心还在,追求的心还在,就不怕被污染,被同化。为什么青年人总是热血沸腾?为什么革命的先驱者往往是青年?为什么敢流血敢牺牲的都是青年?就是因为青年的心有陵有角。等到所谓的“看透世事”,思想“成熟”了,棱角磨圆了,丐性也就明显起来了。所以青春不是一个年龄,而是一种精神,只要有人像恪守信仰一样恪守青春,丐性就找不到营养的生存地,只有这个民族恪守青春,他才能摆脱疾病的困扰,稳健地走下去,走向第三种世界。
………【第六十章 因为有爱】………
冉阿让最终带着幸福的微笑离开了珂赛特——一个本与他无任何关系的人。是什么让一个“屡教不改”的罪人变成一个人人尊敬的大善人?是什么让冉阿让那样地保护珂赛特?又是什么让珂赛特重新回到冉阿让身边?是主教的爱心,是冉阿让的爱,是珂赛特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