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5 页)
他还记得十几年前,这个毛头小伙子,一个忸怩的中学生,是怎样尴尬地闪在他父亲的身后,垂着眼皮,出现在他面前。那时,高歌显然被厂长办公室的声势和气派,以及进来出去请示报告的人员,那种规矩小心的态度给震慑住了。
高师傅是给于而龙开了多年小车的老司机,在办理完退休手续以后,照例,也是厂矿企业里一种传统,送他儿子进厂工作,接他的班,当世袭工人。
“厂长(其实于而龙早就是党委书记兼厂长了)!我把我那小子领来了,让你瞅瞅。”
“好啊!让我来过过目,是不是一匹好马驹?”于而龙离开了那至少有三平方米大的写字台——他弄不懂“专家”别尔乌津要这大写字台干什么?为他,厂里至今还有一间谁也打不来的弹子房,唉,黔之驴啊!——绕着走来向他们父子俩开玩笑地打招呼:
“挺不错的小伙子吗!怎么,会打篮球吗?”
高歌摇摇头。
“他就喜欢吹拉弹唱,没个正经出息。”
“好啊!厂里有个文艺宣传队,正缺人。这么说,你会唱两嗓子了。”
“是的是的,嫌原来名字俗气,自己跑到派出所改了,叫什么高歌。嘿,难听死了,一点都不顺口。”
“很不错嘛,高歌猛进。”
高歌不那么胆怯了,传闻中十分威严厉害的于而龙,连王爷坟石人石马都躲着他的厂长,倒并不那么可怕。相反,态度和蔼,言谈亲切,因此不再拘束和紧张,而是感到他父亲未免太过于谦恭地恳求,大有损于年轻人的体面和自尊。高师傅嗫嚅地说:“厂长,看我多年的面,把他收留下来吧,学什么手艺都可以,有碗饭吃就成啊!”
若干年后,高歌在重新描述这段往事时,十分痛心地说:“于而龙逼我父亲不得不奴颜婢膝地,跪在地下向他哀求,才许我进厂。他手里有什么,不就是权么?”于而龙无法辩白:“有什么办法,夫子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他当时就是那样看的吗!”
于而龙弄清父子俩的来意,便说:“是不是因为他年龄还不够呀?”
“按虚岁说够了,属狗的吗!厂长,可人事处讲”老高开车,是相当稳重的,不疾不徐,但涉及到儿子的就业问题,就有点手忙脚乱,沉不住气。
“你去告诉他们,就说我同意了。”
“他们说——”高师傅知道话一出口,厂长非火不可,可为了儿子,也就管不得许多。“人事处说最好找厂长批个条子,好有个书面依据。”
果然,于而龙炸庙了:“你去对那些文牍主义者讲,让繁琐哲学的等因奉此见鬼去吧!”
那时,厂党委书记还是相当威风的,他的话,无论对与错,扔在地下是有声的。
他望着年轻人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心里想:“要是在战争时代,像他这样的,早给他一支枪,让他上前线去了!”
高歌果然参加了文艺宣传队,晚会上有时还可以欣赏到他那嘹亮的歌喉。于而龙的音乐素质极差,只会哼几句石湖上的渔歌,所以对于高歌颤巍巍的洋嗓子,并不怎么喜欢,尤其拿腔作势的姿态,看来也不舒服。可是演出结束来到后台,也不得不敷衍几句,但是王纬宇却兴奋地拍着歌唱家的肩膀:“小高,唱得不错嘛,有前途,好好锻炼,我给你找一位名师指点指点,会成为一个介乎tanner和baritone之间的优秀歌手。”
混蛋,总是炫耀他的学问,于而龙心里骂着王纬宇,回到家,问他儿子:“我记得你曾经也想成为歌手的,成天抱着吉他,唱什么我的太阳、我的月亮,你跟我讲讲,什么叫坦闹儿?什么叫巴列东?”
于菱耸耸肩膀,回答不上来,那时候,他的兴致,早已不是声乐,那支夏威夷吉他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