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5 页)
第三版连载。上海市电影剧本创作所成立后,夏衍兼所长,柯灵为副所长,夏衍拟聘张爱玲为编剧,但因有人对她的背景持否定态度,只好等待时机。 张爱玲知道香港大学早已复学,写信联系申请继续因战争中断的学业,得到许可后,便积极策划离开大陆。
1952 年
1月24日,《小艾》在《亦报》连载完毕。香港大学批准张爱玲的复学申请。
7月,持港大证明从广州坐车经深圳赴香港,离开大陆。走时与姑姑约定互不通信。在香港先寄居于基督教女青年会,8月20日,在港大注册登记,香港大学注册表内,附有文学院长贝查的函件,指出:(一)张爱玲已是难民,生活困难;(二)她曾获得何福奖学金,证明她是当年最优秀的学生;(三)她申请重读,应该得到助学金。之后张爱玲得到一千元的助学金。由于经济困难,她读了不到一个学期便辍学。(出处见黄康显《张爱玲的香港大学因缘》)
11月8日,因好友炎樱在日本,张爱玲欲东渡日本谋职,并准备由日本转道赴美。遂放弃港大的学籍赴日,此行无果,三个月后又回到香港。找到一份在美国新闻署香港新闻处做翻译的工作,译过海明威《老人与海》,玛乔丽·劳林斯《小鹿》、《爱默森文选》、 华盛顿·欧文《无头骑士》等,并将台湾作家陈纪滢《荻村传》译为英文,书名为Fool In The Reeds。结识居住在香港的宋琪(笔名林以亮)夫妇,后来还参与宋琪主持的《美国诗选》、《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两书的翻译工作。这一期间开始用英文写作长篇小说 The Rice Sprout Song(即《秧歌》)。
弟弟在郊区农村中学教书,住在学校。
1953 年
2月,就职于美国新闻署香港办事处,与麦加锡成为朋友。
《秧歌》中文本先在以美新处为后台的《今日世界》杂志连载,英文本在美国出版,美国《纽约时报》、《星期六文学评论》、《Herald Tribune》、《时代》周刊相继发表书评。 构思《色,戒》,只到 1957 年才写出发表。 同时以中文写作长篇小说《赤地之恋》。
父亲在上海病逝,享年57岁。
1954 年
《赤地之恋》先后在香港《今日世界》连载。7月,《秧歌》出单行本,《赤地之恋》由《今日世界》出版中文、英文单行本。(英文名 The Naked Earth。)
张爱玲年谱简编(16)
同月,《张爱玲短篇小说集》由香港天风出版社出版。内容与《传奇(增订本)》同,加一篇序言。
10 月 25 日,张爱玲将《秧歌》寄给居住在美国的胡适,并给胡适写了一封信。
《五四遗事》刊于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
1955 年
1 月 25 日,胡适将《秧歌》“仔细地看了两遍后”,回信表示对此书的欣赏。在胡适为此书扉页的题辞上说“写得真细致、忠厚”、“近年我读的中国文艺作品,此书当然是最好的了。”并要她多寄几本给他。
2 月 20 日,张爱玲给胡适回信寄了五本中文版《秧歌》,及《传奇》、《流言》与《赤地之恋》的英文本。 秋,由麦加锡作保,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经由日本,移居美国。 入境检查时体重一百零二磅,身高五尺六寸半,被检查人员误记为身高六尺六寸半。经炎樱介绍,住在纽约救世军办的职业女子宿舍。到纽约后,11 月即与炎樱一道拜访胡适,自己又单独拜访一次。
11 月底,胡适又到职业女子宿舍来看她,这是她与胡适见的最后一面。 她后来曾写散文《忆胡适之》,追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