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1/5 页)
现有的对中产阶层的研究表明,在其崛起过程中,对文化身份的确认已经成为各国中产阶层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19世纪英国中产阶层对城市文化的构建与追求,正反映了上升过程中地位得到巩固的中产阶层对自身合法性的一种肯定:对理性克制、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男性形象的塑造与温柔贤淑、知书达礼的女性形象的赞赏,Kidd; Alan & Nicholls; David; op�cit�无不显示出英国中产阶层强烈的身份意识与阶级趣味。这种趣味曾被马修·阿诺德称为“非利士人”的趣味,借以讽刺其在人文思想、启蒙教育、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狭隘与平庸。而在学术领域内,有关阶级趣味差异造就的阶级区隔,在近年来影响尤为广泛的是布迪厄从文化资本入手对阶级间及阶级内趣味的区隔所进行的分析。布迪厄的分析是根据其著名的“惯习(资本)+场域=实践”的公式来展开的。这里的“惯习”等同于“资本”,这不仅因为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阶级状况及其遗传的内化形式,是个体生活经验的积累所致,更因为它是人们根据各自的资本状况,经由有意识的培养才得以形成。按照布迪厄的观点,不同的生活方式受到不同阶级的文化资本,亦即是其所拥有的资本总量、资本构成及其变化轨迹的影响。这是因为人们认知社会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于社会世界的一种破译与解码的过程。一个人解码能力的高低与他的家庭背景和所受过的正规教育(这是个人文化资本的两个主要来源)密切相关;其中又以家庭出身的影响最为强大,学校的正规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背景的不足。这在文化实践(特别是艺术欣赏)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一件艺术品只会对有文化感受力的人产生意义与趣味,也就是说,他拥有了对这种艺术品内含的编码进行解读的能力,因而,他就掌握了这一文化资本。所以,一个人的文化需求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的培养与教育的产物。这一切都使得鉴赏力预先就具备了标志“等级”的功能。个体从家庭或学校习得的文化借助对文化的使用与消费得以延续,从而区分了标志着个体特征的不同等级。文化也因此具有了由教育体制授予的各种高贵头衔及其谱系。Bourdieu,op�cit�;pp�1~2�个体这种通过早期的习得所拥有的对文化编码的译解能力,外化为不同的性情倾向。这种性情倾向具体运用到文化产品的消费实践中时,就表现为不同的欣赏趣味,它按照行动者的策略及其应用领域而改变,阶级的区隔就此得以形成。Ibid�; pp�13; 466�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产阶层与趣味区隔(2)
布迪厄在《区隔》一书中着重强调,由于有着相似收入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因此造成一个特定社会阶级间区隔的重要因素常常并不在于个体所占有的经济资本,而在于他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是不同的文化资本决定了不同阶层的欣赏趣味或曰品味(taste)。Taste在英文中既可为“趣味”,亦可为“品味”,在中文中意义有所不同。在本文中,我们将根据语境的不同而将其分译为两者:当只是一般性论述时译作“趣味”,当强调趣味的文化内涵时,则译作“品味”。作为一种后致性构成,品味具有“区别”与“鉴赏”的作用,它既可以构建差异、又可以标志差异。它建立在两个基本事实上:一方面,文化实践与教育资本和社会出身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本同等条件下,社会出身的分量则相应增加。鉴于此,布迪厄认为,趣味是造成阶级区隔的根本因素,具有“阶级”的制造者的功能。从这一点出发,布迪厄按照阶级的不同,将趣味分为了三种,它们都与教育水平和社会阶级高度相关:(1)合法性趣味(Legitimate t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