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1/5 页)
嵋椎匚�制涞匚涣恕U庵钟上峦�霞坝缮贤�碌纳缁崃鞫��匀欢�辉斐芍胁�撞愕拇罅砍鱿郑蝗欢��胁�撞愕亩ㄒ迦词羌�始�堑模��谥胁�撞愕纳缇�匚弧安桓卟坏汀⒉缓貌换怠保�畛S玫姆掷啾湎罹褪恰八�谩焙汀敖逃�潭取绷恕�
一般而言,中产阶层至少须有大专的学历,但是收入多少才算是中产阶层呢?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学界多不以数值资料来下定义,他们宁取个人资历为标准。由于中产阶层定义不一,其所占人口比例也不免因而分歧。许嘉猷说:根据新马派理论的统计,在1993年,中产阶层占台湾人口的34%,此一比例在1998年底时应已高达40%。许教授固定每十年做一次相关的调查。此外,他发现:中产阶层多集中在都会区,1993年时58%的台北市民是中产阶层,现在恐怕2/3都是了。同时,客观调查和主观认定所得的资料也不同。蔡瑞明副教授认为:主观认定的结果往往比客观调查高上10%~20%。一个人生活安稳,就自认为中产阶层了。他同时提供一个较为保守的资料。他说:以各项调查的平均值为立论基础,因此百分比不免低些。根据1997年的统计平均,客观调查下的中产阶层人口在25%~35%之间,而主观认定自己是中产阶层者则高达30%~50%。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盖浙生教授的资料又不同了:中产阶层的人口比例在1986年时是45%,到了1994年则上升至55%。他同时指出,中产阶层的中数分配对社会大有好处,一个社会若有60%的人是中产阶层,而上下各占20%的话,这个社会就会很稳定,因其弹性大,应变能力就强。他接着表示:因为社会开放,资源公平给予,于是使得社会得以容纳更多的中产阶层。过去中产阶层加速经济成长,同时减少贫富差距,但现今情况已渐渐改变了。根据许教授的研究:1951~1980年,台湾地区的所得差距一直在减小,因为财富的平均分配和不断的经济成长,台湾创造所谓的经济奇迹;但自1980年以来,连续13年,所得差距一直在加大,这是因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已由薪资收入转为财产收入。所谓财产收入系指股票、房地产等收入。薪资收入的差别不大,财产收入的差别则越来越大;然而,财产所得又是无法分配的,这也和商业形态的改变有关。1980年是一分水岭,指标如便利商店进入零售业和财团垄断情况日益严重。《社会流动——由社会流动到专业敬业》;许嘉猷:“根据新马派理论的统计,1993年中产阶级占台湾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四,此一比例在1998年底时应已高达百分之四十”;蔡瑞明:“主观认定的结果往往比客观调查高上百分之十到二十。一个人生活安稳,就自认为中产阶级了”;盖浙生:“中产阶级的人口比例在1986年时是百分之四十五,到了1994年则上升至百分之五十五。”
台湾中产阶层(2)
愈见明显的贫富差距
曾经,台湾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而傲视全球。但是,过去十几年来台湾的贫富差距快速扩大,并恢复到1960年左右的水准。在经过三七五减租等土地改革后,渐渐缩小,在1980年时,达到最低点,即4�17倍。但是这条亮眼的曲线,已经悄悄上升。今年的倍数成长到5�5倍。5�5倍是指现在台湾最高所得20%家庭比最低所得20%家庭,年均所得多出140万元。而这还只是冰山的尖端,是看得见的以薪资、营业所得为主要统计依据的差距。若加上不能统计,或政府并未统计的财富,则贫富差距近年来的恶化状况更为惊人,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股票等资产所得。杨玛丽:《中产阶级,你为什么不生气?》;台北:《天下杂志》2000年第224期,第54页。
土地,一向是台湾最主要的财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