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5 页)
军分区当司令员。团长提升了,可13团的上上下下却不高兴。因为大家舍不得他离开,可命令就是命令,舍不得走也得走。临走那天,聂凤智开了—个全团军人大会,近2000人集中在一个大沙河滩上,中间放了—张八仙桌,他站在八仙桌上给大家讲话。
讲着讲着,他变得轻声慢语了,说:
“同志们,因为我要离开你们了,今天我讲了你们许多好话,讲你们人也好,枪也好,能打仗,能吃苦,这也好,那也好。你们还有没有缺点呢?”
全场鸦雀无声地等着听。
“我看有那么一点。有点骄傲了!”他一字一顿地说了出来。然后,大声说:“你们和兄弟部队在一起,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老乡杀猪宰羊慰问你们,你们觉得自己功劳大,这是应该的。问你们是哪个部队的,你们把三八大盖枪拍得当当响回答人家。让你们抓紧时间苦练三大技术,你们说用不着,照样可以打胜仗。这些都是不对的。”
团长这些批评的话,尽管讲得并不严厉,却揭了揭大家平时并不以为然的“疤”,个个脸上红—阵、白一阵地低下了头,感到难为情。团长接着又讲:
“我想,你们的尾巴有点翘到天上了!这样发展下去……”
说着,他自己把双手向上伸去,做了个滑稽的动作:
“你们是不是还想到天上摘个月亮玩玩?”
团长的话音刚落,竟有人喊了一声:“想!”本来,这时会场的气氛是很严肃的,被莫名其妙的一声“想”,逗得全场大笑。
团长也跟着笑了起来。但是,慢慢地,大家从这笑声中悟出了团长批评的分量,这是团长临别赠言,也是他的批评和希望,于是笑声变成了掌声,掌声越来越响。这掌声似乎表达了全体指战员的心情:“您讲的都听清楚了,批评得很对,我们坚决改正。”
聂凤智走后,“上天摘月亮”的这句话,好长时间成了13团人人皆知的警句。善战的13团历任团长把与打仗并立的第一件事就是“防止部队骄傲自满的情绪”,并且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
5。两个“团长”和“团长儿子”们的故事
在胶东抗日根据地时,有两个最有名的团,一个是因戏唱得好而出了名的京剧团,另一个就是因打鬼子打得好而出了名的13团。
京剧团团长叫栾少山,大家习惯叫他“老栾”;13团的团长自然就是聂凤智。
13团打了胜仗,京剧团就来慰问。京剧团有演出,男女老少就赶去看,去鼓掌,叫好,有时一二十里路也赶去。而13团对文艺宣传演出,也十分重视,聂团长说:“这也是抗日工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好,有时能抵几千几万兵呢。”因此,一有演出,13团就都像过年一样,十分隆重也十分热闹。
就这样,聂凤智和“老栾”交上了朋友。
因为“老栾”编演的时事活快报《大臭虫》风靡一时,聂凤智是当面称他“老栾”,背后就叫他的绰号:“大臭虫”。但是,谁都知道,有个唱京戏的“老栾”是聂团长好友。如果有人问及此,“老栾”也是打着哈哈说:“嗨,我们是两条战壕里的战友。”
“老栾”有个儿子,就是后来有名的剧作家、《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作者之一的漠雁。当时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由于有老子的这层关系,就有事没事来聂家“玩”,成了聂家的常客后,每当有演出了,他就来逗聂凤智的大儿子庆荣,说:
“要不要看戏啊?要看,就到你爸那儿偷两包香烟来换戏票。”
聂凤智的老大才三四岁,最欢喜看戏,一逗就上当,只是不敢“偷”,遇到“小栾”的逗,就来缠母亲要。这时,聂凤智在旁边就哈哈大笑,一面给烟,一面骂:“‘老栾’生了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