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 页)
向恭亲王辞行之后,葛罗率领使团人员离开了北京。亲王和特使见了最后一面,最后用拥抱礼相互致意。克鲁凯男爵以抒情的笔调写道:“别了,北京!别了,中国的都城!既然你已经向我敞开了化为废墟的奇迹,昔日辉煌的遗存,宽阔的护城河,众多的人口和厚重的城墙……别了,北京!”
使团的行进队伍由八十四辆大车组成,尉为壮观……他们从那十几座砖窑的前面经过,穿过八里桥镇,走过那座从此承担着历史重负的石桥,向9月21日的战场投下最后一瞥,然后在通州停了下来。“他们回想起伤心的往事,在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史上,通州的名字将永远是满清王朝政治的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一个无法磨灭的烙印”(凯鲁莱语)。全体使团人员在这里登上二十多只小船,船队指挥是特里科海军少校。
巴夏礼是最后一个离开北京的,比其他人晚了几个小时。他后来写道:“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北京的。进北京时我也是第一个,那是在我终生难忘的9月18日,我与罗亨利一起被捆住手脚,用马车押送进入北京城。此刻从同一座城门走出北京,真是感慨万千”。
经过三天的行军,英国部队到达天津。额尔金、布鲁斯以及格兰特则乘船沿白河顺流而下,抵达天津。过后不久,河水就封冻了。
11月9日
孟托邦给朗东元帅写了一封长信。他再次重申对放弃舟山的不满。他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恼恨额尔金,从恭亲王手中夺取了香港对面的九龙半岛仍不满足,还成功地迫使法国人撤出了舟山这个支撑点。他认为舟山对法国的贸易利益至关重要。
孟托邦将军派遣参谋部的康普农少校,把从圆明园得来的艺术品以法军部队的名义晋献给拿破仑三世皇帝,同行的还有将军的一个副官德·皮纳海军上尉,他曾在第一批冲进圆明园的围墙时受了重伤。德·皮纳海军上尉他还受命向陆军大臣呈上一只宝匣,里面装着与中国皇帝签订的各项条约,以及在圆明园发现的一些可能对法国军人和外交人员有用的官方文件。两个人立即登船动身。
11月14日
伊格那替叶福的辛劳终于得到了报偿。虽然极不情愿,恭亲王还是被迫向这位俄国将军以中俄之间长期的传统友谊为名施加的压力做出让步……俄国公使与中国政府之间签订了“北京补充条约”,划定了中俄之间的新国界。中国让出了黑龙江和朝鲜之间的沿海地区,以及黑龙江北岸的大片土地。俄国从满洲获得了几百公里通向太平洋的海岸线,法国航海家拉佩鲁兹1787年曾到达这处海岸。中国向俄国出让的大片土地,为俄国的贸易开辟了新的出海口,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对俄国人来说,得到了优良的港口,丰富的矿产和珍贵的建筑林木,是一次“丰硕的收获”。俄国人在那里建立了面向日本海的海参葳海军基地。
米特雷西认为,这份条约是俄国外交的一场重大胜利。此次胜利,“因为未花一分一文,不费一枪一弹,而尤其显赫”。伊格那替叶福充分利用了英法联军军事上的胜利,干得漂亮。
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已经开始了。
11月15日
格兰特与孟托邦会面,商量两军部队在天津过冬事宜。英法军队共五千余人,分别占据河两岸的各处工事。格兰特指定斯塔维利准将率部留在天津。这个旅由三个欧洲团、一个锡克骑兵分队和两个炮兵连组成。柯利诺率领二千七百人,即102旅和两个炮兵中队(还有四百三十匹马),也将在天津过冬。部队都安顿下来,着手改善居住条件。
大沽炮台交给沙内海军少将,他决定在那里留下四百人。其它海军部队前往广州,然后参加对交趾###的远征。沙内正在筹划此次远征。
第十六章 法国人见证的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