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5 页)
它远远呈现在神秘的暮色中,宛如欧洲文明地平线上那隐约可见的亚洲文明之轮廓。
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抢,一个烧。得胜原来可成盗贼。赢者把圆明园洗劫一空,对半分赃。而这一切所作所为,无不与额尔金相牵连,这个名字不免使人联想起抢巴特农神庙的情形。当年在巴特农神庙干的,如今又在圆明园重演,而且干得更彻底,一扫而光,什么也不拉下。我们所有教堂的全部宝物加起来,那能比得上这座巍峨壮丽的东方大博物馆。那里不仅藏有众多艺术珍品,而且堆积着无数金银器……。可谓战功赫赫,且又大发横财!一个得胜者把腰包塞得鼓鼓囊囊,另一个也把箱子装得满满当当。而两个人,手挽着手,笑逐颜开,返回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总把自己看作文明人;在我们眼里,中国人都是野蛮人。看!文明对野蛮就是这样。
在历史面前,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然而,我要抗议,感谢您给我提供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不是被统治者的过错;政府有时做强盗,而人民从不那样。
法兰西帝国把这次掠夺财宝的一半据为己有,如今竟又以拥有者的天真把圆明园极为华美的古物拿来炫耀。我希望终有一天,解放了、涤荡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抢来之物归还给遭受掠夺的中国。
在期待之中,我要证实,两个强盗确实大抢了一次。
先生,这就是本人对这次远征中国所给予的应有评价。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
于奥特维尔豪斯
雨果谴责“两个强盗”的罪恶行径(2)
(《雨果文集》,第一五卷,第三六O——三六二页)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王致诚眼中的圆明园(1)
本书所附的这封信,是早年旅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1743年写给达叟先生的,1749年在法国公开发表,立即在整个欧洲特别是在英国产生巨大影响。当时,欧洲正处在一股“中国热”当中,欧洲各国正在对园林艺术中的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尤其在英国,人们所喜爱的曲线、蜿蜒曲折的小径以及空间围截的营造手法,正在逐渐取代法国式园林的齐整划一和严格对称。也就是说,人们喜欢一种更高明的、作为一种艺术效果的“杂乱”。
出生于法国弗朗什…孔泰地区的耶稣会士王致诚(原名让…德尼·阿蒂莱)当时是乾隆大帝宫中的御用画师。他以这个身份,可以在圆明园中自由往来。他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观察揣摩这座“中国凡尔赛宫”中的种种奇珍异宝,不过,他是以西方古典主义培育出来的眼光来进行观察的。这封信后来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促进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喜好,使欧洲对中国的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认为,此信写就之后一百年的圆明园,尽管面积有所扩大,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下面是王致诚此信的节选:
……
的确,当人们领略过意大利和法兰西的建筑杰作之后,对其它地方的所有建筑都会不屑一顾。
然而,中国皇帝在北京的宫殿以及各处燕游之所当属例外,因为那里无论是构思设计,还是营造施工,无一不宏伟壮观,绚丽至极。尤其令我惊讶的是,目光所及之处,竟无一处雷同。我一心将这里的一切诉诸笔端,以期使您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但此事谈何容易,因为这里任何东西都与我们的营造方法、与我们的建筑艺术毫无共通之处。只有亲眼目睹,方能识其真面目……,这座宫苑的面积至少与第戎城相仿佛。总的说来,它是由数量巨大的各种宫室构成,而宫室聚集成一个个群落,彼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