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预备立宪(第2/3 页)
,却也饱经生活的磨难,对朝廷的此番举动并未抱过多的期望。
然而,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从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位乡绅挺身而出,说道:“立宪若能成功施行,必能整饬朝纲,推动国家进步,咱们应当积极支持。”这位乡绅名叫孙德,他曾读过不少书籍,对国家的现状有着颇为深刻的认知。“咱们不能总是这般愚昧无知,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这立宪,说不定就是咱们的转机。”他的一番话语让一些人开始陷入深思。
随着时间的缓缓推移,预备立宪的工作逐步有序地展开。朝廷专门成立了相关机构,负责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章程和制度。这些机构之中,汇聚了来自各方的人才,既有传统的官员,也有留洋归来的学子。
一些留洋归来的学子们纷纷投身其中,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理念,试图为立宪工作注入全新的活力。
“我们应当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结合大清的实际情形,制定出契合我们自身的宪法。”一位年轻的官员激情澎湃地说道。这位官员名叫周宇,他在国外深造了多年的法律和政治,一心渴望为国家的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在这个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重重困境。传统势力的百般阻挠、各方利益的错综复杂,使得立宪的推进步履维艰。
在一次朝廷的议事中,保守派大臣们与改革派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立宪定会动摇国之根本,绝对不可行!”保守派大臣怒目圆睁,此人名为马福,乃是朝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老臣,始终坚守着传统的观念。
“若不立宪,大清必将陷入绝境,毫无出路可言!”改革派大臣据理力争,这位大臣名叫林栋,是一位年轻有为、思想开放的官员。
双方互不相让,言辞激烈。慈禧太后高居上方,面色阴沉,内心亦是充满了矛盾与纠结。她深知,双方皆有各自的道理,然而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做出抉择,实乃一道极为艰难的难题。
而在民间,一些激进的团体开始组织各类活动,强烈呼吁加快立宪的步伐,力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我们所期望的并非形式上的立宪,而是实实在在的变革!”他们的口号声震彻街头巷尾。这些团体由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组成,他们对国家的现状感到愤懑,对未来充满了热切的渴望。
与此同时,外国列强也在密切关注着大清的立宪进程。他们一方面期望大清通过立宪实现稳定,从而更好地维护他们在华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担忧大清借此变得强大,从而摆脱他们的掌控。
在英国驻华使馆内,大使与幕僚们正在研讨当前的局势。“这大清的立宪,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可以通过支持他们的改革,获取更多的利益。”大使说道。
“但也要加倍小心,如果大清真的强大起来,或许会对我们在华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一位幕僚适时提醒道。
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中,预备立宪的工作磕磕绊绊地推进着。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施行新的制度,成立议会,允许民众参与政事。
但这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一些地方的议会沦为了权力争斗的场所,贪污腐败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这立宪怎么变成了这般模样?”百姓们开始心生质疑。在一个小镇的议会里,几位议员为了争夺一个项目的控制权,明争暗斗,甚至不惜以贿赂官员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哪里是在为百姓办事,分明是在为自己谋取私利!”一位百姓怒不可遏地说道。
在这关键的时刻,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大臣们挺身而出,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我们要大力加强教育,提升民众的素养,让他们真正领悟立宪的深刻意义。”大臣王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