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第3/5 页)
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章 一场电影行业的战争
日本人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终于得到了《甲午风云》的剧本。
他们认真的研究了剧本,发现其中的确有丑化日本人的剧情,但程度控制的很恰当。
只是日本人在作战时胆怯慌乱,或者凶狠残暴的段落,这在战争电影中很常见,没办法根据这一点来阻止电影的拍摄。
何况,这场战争日本最终取得了胜利,剧本中不乏有展现日本官兵勇往直前的片段。
作为一部中国人拍摄的电影,能做到这种程度真没什么可挑剔的。
这么说来,林子轩这次并不是和日本作对,是他们太多疑了。
但有了《津门大侠霍元甲》的前车之鉴,日本人对林子轩的狡猾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没有掉以轻心,而是继续研究剧本。
他们察觉到这部电影和《津门大侠霍元甲》一样,都是爱国主义影片。
整部电影把邓世昌塑造成为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观众想到邓世昌这个人就会联想到爱国,和霍元甲一样。
一旦这部电影放映,邓世昌就会成为一个爱国符号,一种爱国精神。
若是这类的电影再多一些,唤起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对日本将极为不利。
在上海虹口区,东方通讯社的总部,一群日本情报人员针对这件事出谋划策。
有人提议咱们可以丑化邓世昌,中国人说他是民族英雄,咱们就找历史资料来证明邓世昌不是英雄,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总会有缺点。
就算真的没有缺点,咱们也能栽赃他。毁掉他的英雄形象。
还有人说这场战争是咱们日本赢了,咱们海军也有自己的英雄,不如宣传咱们的英雄。
更有人提议咱们也拍摄一部电影,从日本的角度看待中日战争,丑化中国人。
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日本人把各种意见提交了上去,等待上级的命令。
对于东方通讯社的建议。日本情报部门觉得在中国展开大力宣传的时机到了。
从晚清到民国,上海一直是日本势力潜伏中国的最大据点。
日本的东亚同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东亚同文书院,并成立支那研究所,以此为掩护,进行中国情报收集调查,并编纂《支那年鉴》。
这个所谓的东亚同文书院就是一所间谍学校,创办人中岛真雄本身就是一名大间谍。
在对中国的宣传上,日本一向是不遗余力。
日本人以民间人士的身份在上海创办多家报纸。
可以说,上海是日系报纸在中国的发源地。也是日系报纸最多的地区。
比如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有《亚东时报》、《同文沪报》和《上海新报》等。
中岛真雄不仅自己在上海及其它城市投资报纸,他的很多学生大部分也进入了各地的报馆中,充当主编、编辑和记者。
除了报纸上的宣传,这些年,日本在中国做了不少的工作。
比如在东北支持张座霖,在中国各地建立日本人聚居区,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他们对中国的社会名流采用各种拉拢手段,争取这些人的支持。
随着电影的发展。日本人意识到光是报纸还不够,电影和广播都是非常好的宣传手段。
然而。和中国电影一样,日本的电影行业并不发达,无法和欧美等国家相比。
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东京浅草的电气馆。
最早的制片厂是1908年由吉泽商行在东京目黑创建。
直到1920年,日本松竹电影公司成立,采用了好莱坞的制片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