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5 页)
“不知道咧。不过我听我哥说,今年比前两年好,多产了好几百斤粮食呢。想来应该不会很少。”
“我不管了。反正今年的新米下来后,我非得煮上一大锅白米饭,好好吃一顿纯的白米饭不可。”
番薯、土豆、玉米这些高产的农作物,时常被当成口粮。所以在沈家洼村,甚至可以说在江南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家里,一年到头多数时候都是将番薯、土豆、玉米等杂粮掺在稻米里一起食用。没办法,谁让现在还是计划经济,而且还是凭票限量供应的计划经济时期咧。
“恩。回头我们隔一天吃一顿纯的白米饭。”赵清茹初来乍到时,确实对掺了番薯土豆玉米等杂粮的杂粮饭挺新鲜的,可新鲜劲儿过去后,即便每天换着法子粗粮细做,也提不起太大的食欲,反而惦记着那白米饭,想着曾经吃过的各种美食。说白了,还是因为这个时期,肚子里油水太少了。
“我也就一说。真若这么吃,可挨不到下一次分粮。”吕迎春虽说是个吃货,却也不是那种不知分寸的人。最起码吕迎春还记得现在吃的口粮是村里暂时赊欠给她们三个的。赵清茹有嫡亲大哥贴补,相信这次分粮就能还清从村里借的口粮。
吕迎春其实也已经想好了,即便今年还不了饥荒,来年她也准备多赚点儿工分,将欠村里的那些口粮给还了。所以煮上一大锅白米饭,美美地吃一顿,也就是想想而已。与吕迎春好歹也朝夕相处了一段时间的赵清茹又怎会揣摩不出吕迎春的那点子心思。
从沈家洼村到清水湖水库码头这一路的山路并不好走,正式出发后,赵清茹吕迎春以及田学家被安排在了一处,田学家在前头拉,赵清茹跟吕迎春在后面负责推。也就最初时赵清茹跟吕迎春还有心情聊天,没过多久便既没心思也没力气聊天了。
说起来这次运粮是上回搭乘沈老头驾驭的那骡马车进村后,赵清茹四个第一次出村子上镇上。上回坐着骡马车走山路,都花了三刻钟。这次出村全靠十一路,而且还得推着木板小推车,足足花费了一个半小时。这小命是果断去了一半。
035还是出事(二更)
追其缘由,主要一个原因还是因为这路实在是不好走。就跟月球表面似的,三步一个小坑,五步一大坑,还有子母坑,连环坑……这般难行的山路,这会儿只是出行不便,等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那便是沈家洼村村民发家致富的一大阻力。
这段时间正好是各村各镇往粮站上交任务粮的日子,沈家洼村跟清水湖村,同属于大塘镇,又都在清水湖水库这一头,沈家洼村组织村里的乡民跟知青上交今年的任务粮时,正巧赶上清水湖村也选择同一天上交粮食。
于是,两方人齐刷刷地在清水湖渡头这边相遇了。
沈家洼村跟清水湖村之间要说距离还真不算太远,彼此间不说全都认识,差不多也多是瞧着眼熟,算起来还都是拐着弯的亲戚。这不,两边人一碰面,乘着大渡船还没到岸,便七嘴八舌地聊开了。
“哟,今年你们村这是咋的啦,够晚的。”说话的无疑是沈家洼村这边的一位大婶。虽说每年沈家洼村都是八点不到便推着木板小推车从村子出发,架不住这一路的山路不好走,等到沈家洼村这边赶到清水湖水库的渡头,最快也得一个小时九点多。而清水湖村本就距离水库渡头不远,自然两村人难得能像今年这般好运气地凑到了一处。
“嗨,别提了,出事了。”
“啥?又出啥事了?”
“你是不知道,昨儿村里有三个知青大晚上的不睡觉,偷偷地跑水库下网捞鱼。结果船翻了……”
“人没事吧?”沈家洼村的某大叔在一旁插嘴问道。
“咋会没事?里头那个女知青倒是运气好,被救起来了,另外两个男知青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