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风筝象征(第1/2 页)
这学期已经从两个小学生那里挣了740元,虽然他们是小学生,但是我也是付出了辛苦的,所以,我自我感觉还行、赚的也心安理得。
只可惜这周过去,下周应该就不会去了,因为后面的课程和实验变多了不说,听说还要因为学校承办市运会而影响我们的正常排课。
愚人节那天四推荐给我《追风筝的人》,但其实我没有去买纸质书,我也没有去图书馆借书——我甚至不知道图书馆有没有这本书——我是直接百度,从网上下载了一个txt格式的电子书。
当当网就算再便宜,肯定不会比免费便宜。
四推荐的书自然是好的,所以这一周以来,我快速地看完了。的确,挺不错。
《追风筝的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故事的登场人物是一个在阿富汗喀布尔长大的富家少年阿米尔,他和家里的仆人阿里及其儿子哈桑有着深厚的友谊。
然而尽管阿米尔和哈桑关系亲密,但阿米尔在面对哈桑被欺辱时,阿米尔由于自身的性格和懦弱,没有挺身而出,导致哈桑被赶出家门。
这件事对阿米尔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让他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在后续的生活中他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挣扎,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他进行过自我惩罚,寻求过心理医生的帮助,但这些都无法平复他内心的痛苦。
直到有一天,他得知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那一刻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感更加强烈,让他对自身的救赎有了更迫切的需求。
阿米尔决定回到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即他的侄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他历经艰辛,最终救出了侄子,并将他带回了美国的家。
小说娓娓道来,虽然情节起伏不大,但是却扣人心弦。
通读全书,其实我发现这个故事不单是一个关于友谊、亲情、背叛和救赎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探索和成长的叙述。
小说通过阿米尔的成长历程,表达了一个观点:人性的救赎是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来实现的。当然由于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阿富汗,所以背景也包括阿富汗的社会现实,不可避免地提到了阿富汗的战争和种族问题,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的出场人物并不多,而且作者主要着墨于阿米尔和哈桑这对性格迥异的朋友,他把哈桑塑造成一个非常善良、勇敢的孩子,他的形象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而阿米尔则是一个内心复杂、性格多面的人物,他的形象让人感到真实和可信。这些人物形象非常细腻,让人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一点就是小说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且小说的语言非常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让读者能够更加专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点到为止的描述方式,不仅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
在这全书的故事中,风筝则是那条连绵不断的线,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虽然我小时候没有玩过风筝,但不影响我对风筝的分析,可能这种分析是来自高中遗留下来的做语文阅读理解的后遗症吧。
首先风筝作为一种全球都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工艺品,其本身在制作、涂色、放飞的时候就具有多种意向。
首先它飞翔在天空中,不受束缚,象征着我们人人都向往的飞翔、蓝天与自由。
其次因为很多风筝在造型、图案和颜色上凝聚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祈福,所以放飞的风筝也有对吉祥与幸福的盼望。
而且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