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過年的規矩(第2/3 页)
,看見他就熱情的迎上去接過饃籃子,走路期間假裝絆倒,故意把裡面的饃倒了一地,滿地的粘豆包四處亂滾,引得街上的人群哄堂大笑,羞得那人拔腿就跑,饃籃子也不要了。
每到過年,這件事準會被人翻出來談笑一番,有名有姓的傳遍了十幾個村,誰家願意和這樣的人家做親家。
悠悠看著、聽著,這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產生的「饃籃子文化」,感覺出人們的津津樂道的話題里,帶著深深的無奈和辛酸。
這年頭,不光走親戚有說頭,待客做客都有講究。待客一般得用白面饅頭,有酒沒酒的無所謂,起碼得有四個菜,其中至少得有一碗肉,最後每人還得上一碗燉菜,其實燉菜才是主菜。
做客的講究就多了,生親戚、新親戚講究更多。進門吃飯坐的位置、拜年說的話都有規矩,最有說頭的是飯桌上的規矩。
家裡來了親戚,一般都是當家的男人一人陪著,婦女和孩子不上桌。碰巧男人不在家,也得找個近門子(不出五代叔伯兄弟)陪著。
喝酒開始不能喝乾,用的酒盅雖然是一兩能到八盅的「牛眼盅」,但也要一點一點的咂,不是怕喝暈,而是為了給主家省酒,即使富足的人家,過年也才打一斤散酒待客。
一盅酒從開始看到最後,中間不知端起多少次,最後才能喝乾。所以,這個年代過年很少看見「酒暈子」(喝醉的人),不像後世的人不醉就不算喝酒。
吃菜一般不動肉菜,主人讓得再執也不能動,誰知道上面一層肉下面還是不是肉。許多人家買不起肉,就只在上面蓋一層肉,看著尖尖的一碗肉,其實就上面的幾塊是肉,下面是用菜墊起來的。如果主家真心想讓客人吃肉,一般都是主動給客人夾到碗裡。
做客吃饃一般都是掰開吃,吃時還得慢慢的吃,吃快了人家說你狼吞虎咽,幾輩子沒吃過飯。最多吃兩個饃,吃多了就會被說成「傻尅(kei)」,缺心眼子二百五。
過年人們聚在一起,最喜歡拉的呱就是「傻尅」,好像那個村里都有那麼一兩個,人們互相比對著到底那個「傻尅」吃得多,出得丑大。
最出名的好像是公社中學裡的一個炊事員,他父親是公立教師,就生了他一個缺心眼子的兒子,好(喜好)吃好喝就是不好學習。
連著上了三個一年級,也沒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人送外號「老一冊」。年齡大了不好找對象,他父親提前退休讓他接了班,不能教學就當了伙夫。
那年頭,有工作吃國糧的工作人員是香餑餑,他接了班立馬找了個俊媳婦,時間長了怕女方打聽出來,趕緊的娶回了家。
大年初二新客頭一趟走親戚,他媳婦怕他吃多了在娘家丟人,就讓他爹娘給找了個明白人幫客。
一路上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別像在家吃飯那樣,跟搶飯吃似的,吃菜跟著幫客的人學,吃饃時要掰開,吃完就得放筷子,按規矩新客得先放筷子。
到了老丈人家,他一直裝的挺好。誰知道找的廚師手慢,上飯時都到下午兩點了,他餓急眼了拿起一個饃就吃,忘了得掰開。
幫客的看見,用腳踢了他一下,他以為是讓他快點吃完放筷子,緊著往嘴裡塞。幫客的急了,又踢了他一腳,他吃得更快了。
踢得越急,他吃得越快,吃飽了好放筷子啊。別人一個饃沒吃完,他一口氣吃了八個饃。回家的路上,還抱怨幫客的:「讓你催的我吃得囫圇半片的,滿肚子疙疙瘩瘩的不得勁。」
孩子的世界永遠充滿了陽光和快樂,過年是每個孩子的期盼和夢想。在孩子的心目中,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花,有肉吃,走親戚還能吃上頓白面饃和平時見不著的好菜。
過年跟著大人走親戚是孩子們心中的福利,看到大人走親戚,哭著鬧著跟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