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2 页)
二、蜀漢政治
劉備的取蜀與建漢東漢末年,太常卿劉焉被任為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牧。劉焉入蜀時帶去了他的很多親戚故舊,又組建了一支由南陽和三輔流民構成的&l;東州兵&l;,作為他所依靠的政治和軍事力量。這就和土著的益州地主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乃至爆發了長達十餘年的武裝衝突。加之張魯在漢中領導的五斗米道日趨活躍,也給益州造成了巨大威脅。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繼立。益州的土著地主、蜀郡太守張松企圖依靠外力推翻劉璋,遂向劉璋建議,請劉備從荊州入蜀,抵禦張魯。劉璋欣然應允,當即派法正迎請劉備。
劉備在赤壁戰後雖取得了荊州大部分土地,但因這裡無險可守,隨時都有遭受曹操和孫權襲擊的危險,故把富庶而又險塞的益州看成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隨時都想加以吞併。法正的到來,使他喜出望外,當即率部進入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在諸葛亮的協助下,終於攻占了成都,自領益州牧。接著,又派兵北上,奪取了漢中,進一步鞏固了益州防務。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號漢,史稱蜀漢。
夷陵之戰劉備和諸葛亮相繼入蜀以後,留守荊州的劉備部將關羽曾率部進攻襄樊,擄于禁,斬龐德,威震北方,也使坐鎮江東的孫權受到威脅。建安二十五年(219年),當關羽北圍樊城之際,孫權遂派呂蒙率兵襲占江陵,並在當陽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設伏,擒殺了關羽。章武元年(221年)七月,稱帝不久的劉備便以替關羽報仇為名,親率40萬大軍,沿江東下,直撲荊州。孫權當即派大將陸遜率兵迎戰。次年二月,雙方在夷陵(今湖北宜都北)遭遇。劉備自恃兵多勢重,&l;樹柵連營&l;,首尾相沿六七百里。陸遜始則深溝高壘,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相持將近半年,陸遜又乘蜀軍麻痹之際,採用火攻,發起強大攻勢。結果,蜀軍大敗,只得退守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死。
諸葛亮對蜀漢的貢獻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水)人。早孤,由叔父諸葛玄撫養。玄投劉表後不久病死,諸葛亮便在襄陽以西二十里的隆中隱居。劉備曾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相助。他當即為其分析了天下形勢,並精闢地為劉備提出了向益州發展的方向以及應該採取的戰略、策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赤壁戰後,他又協助劉備奪取益州,建立蜀漢。夷陵戰後不久,劉備在白帝城病逝,諸葛亮受遺詔扶後主劉禪即位,自任丞相兼益州牧,系蜀漢安危於一身。此後,他對蜀漢又作出了以下貢獻:即聯吳抗曹、以法治蜀、安定南中和北伐曹魏。
夷陵戰後,蜀漢和孫權的關係破裂,雙方都面臨曹魏的威脅。諸葛亮當即派人前往江東,重申友好,終於恢復了吳、蜀聯盟。
諸葛亮認為,&l;德政不舉,威刑不肅&l;,這是蜀地自劉焉以來諸多弊政的根源。因此,他採取了&l;威之以法&l;、&l;限之以爵&l;和&l;榮恩並濟&l;的治蜀方針,不僅嚴厲打擊了&l;專權自恣&l;的土著地主,對外來的不法官吏也嚴懲不貨,執行&l;賞不遺遠,罰不阿近&l;的法治路線,遂使蜀地&l;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l;(《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
南中位於蜀漢南部,包括今之雲南、貴州和四川南部地區。這裡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時稱&l;西南夷&l;。劉備取蜀建漢後,曾於此地置庲降都督,任用當地豪酋管理該地。劉備死後,南中的越嶲、牂牁、益州和永昌四郡一時俱反,蜀漢面臨喪失南中的危險。後主建興三年(225年),經過一段充分準備以後,諸葛亮開始對南中用兵。他先後遣將分別進攻牂牁、益州,又親率主力進軍越嶲,擊殺了叟帥高定元。同年五月,渡過瀘水(今金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