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2部分(第3/5 页)
一线攻势的第九十三师增派了两个自走火炮营,主要武器是五十四辆150毫米自行火炮和八辆基于“虎式”坦克底盘建造的“突击虎”。
“突击虎”全重60吨,车体全长6。25米,比起安家军的虎式坦克要短半米,比起德国人的虎I坦克差不多要短上两米多,车高2。85米,比虎式坦克高半米,和德军的虎I坦克高度相当,身体看起来四四方方,其最大特征是装备一门380mm臼炮,臼炮身管长度为6。5倍口径,炮管分为内外两层,可以更换烧蚀重的内层炮管。
这种380毫米臼炮,实质上是一种后膛装填的火箭炮,亦即发射的物体为火箭弹,但是可以像迫击炮一样以仰角发射以增加射程,或者射击制高点。
火箭弹体长达1。5米,弹头为125公斤的高爆炸药或者是成型装药。如果目标是强化据点或堡垒,380毫米的成型装药弹头可以深深地贯穿三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使用高爆炸药弹头射程可达8000米,弹体全重达350公斤。
发射时的发射药会将弹体以每秒50米的速度推出炮管,弹体本身40公斤的燃料点燃后再将弹体推送到每秒300米的速度飞向目标。
另外,炮口前端有个特殊的外观,就是环布一圈排气孔,搞得炮管看起来有如餐桌上的胡椒罐一般。这一圈排气孔的设计原因在于火箭弹发射时会产生高压且有毒的废气。如果发射后断然打开炮栓。只会造成全车官兵悲剧性的下场,况且发射时的废弃毒气会造成过高的膛压,对武器本身也会造成损害,因此排气孔的设计就是达成毒气的排泄与降低膛压的效果。
当然武器口径大,威力也就足以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只是苦了负责操作的官兵——庞大笨重的弹体只能让“突击虎”自带十四发火箭弹上战场,一发已经先在后膛里躺好准备上路。另一发在载弹板上准备接替,剩下的十二发全部都在后面的弹架上。
车体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吊臂,用途就是把每一枚几乎有五个人重的火箭弹吊起来,经过给弹舱口然后放置到载弹板上,再准备进入后膛。作这件事的时候可不是有人可以在旁边抽烟纳凉打混,而是五个组员要一起完成。
弹载量低所以就要有个弹药车跟随。而这台弹药车也是用虎式坦克改装而成,通常可运载五十枚火箭弹。
在吊臂的后方还有一座90毫米口径的近距离防卫武器,与其说它是防卫武器不如说它是个“被固定住朝天空发射但是没枪管的大型左轮手枪”,它有个转盘式弹舱在车辆战斗室中,每个弹舱中可以置放烟雾弹制造防空掩护的烟幕,或者装置曳光弹,发射攻击、指示位置或者求救等讯号。
如果敌人步兵像蚂蚁一样一拥而上包围“突击虎”的时候,乘员可以从车内发射弹舱内的高爆榴弹。这个高爆榴弹就会一飞冲天。大约是两层楼高的高度爆炸,散射出许多碎片杀伤包围车辆的步兵。车体右前方也有针对软性目标的7。62毫米通用机枪的配置。弹载量为1000发。
书归正传,日军的两座要塞构筑在波罗奈河东西两岸二三十米的高地上,冬季波罗奈河完全封冻,河道亦成为了进攻的坦途,但日军要塞形成严密的交叉打击火力,先头部队抵达防线前方两公里处就受阻,日军要塞发出的密集炮火和连绵弹雨,完全控制了正面区域。
或许是对库页岛防御的不自信,担心防线失守后火炮会落到安家军之手,部署在这里的日军炮兵装备的火炮以明治时期的老式火炮为主,主力是明治三八年式75毫米、105毫米、120毫米和150毫米野战榴弹炮,虽然这些火炮普遍射程近,威力也没有新式野炮强,但胜在造价便宜,制造需要的物资没有那么多,一直在日军存在。
其实,库页岛北纬50°防线这种以前就不受重视的地区,根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