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页)
“好,好,好个檀紫衣,真真是叫我见识了他的手段,能上居人臣首位,果然是不同寻常!”怒极反笑,他咬牙切齿的笑道,满眼阴鸷。
一个朱红锦袍的官员上前,拱手请礼道:“殿下,不如我们寻个法子,找个什么理由,将那三人再调回来?”
这人,是新任的太子东宫詹事,也是属于太子新纳的智囊团之一。
“不可,现在风头正疾,如此做,不是在和檀相正面相较吗?恐会引起更激烈的反应,而我们此时,实在不益再与檀相硬碰硬。”另一个官员站出来反驳,他也是东宫内新任属官,职任太子太尉,亦是轩辕翊通过清泷公招揽的人才。
“我赞同太尉大人的话,不错,此事应从长计议,不可莽撞。”一个官员点头道。
太子主事不以为然的连连摇头:“难道说,我们就如此束手无策,白白放掉好不容易到手的机会,错失三个力将?在下不同意大人的观点,不同意。”
一时间,几个东宫属官在下面争辩起来,面红耳赤,大有越吵越激烈的势头。
轩辕翊皱眉沉思着,完全没有理会下面那几人的争执,自顾思筹,良久,他才抬头看向一直不发一言的清泷公:“老师,你以为,这件事学生该如何是好?”
清泷公深深望他一眼,缓声道:“殿下,臣以为,小不忍,则乱大谋,此事,也就算个教训,教我们清楚了对手的实力,确实不可小觊。”
沉默一会,一字一句,难掩痛心的道:“臣的那两个门生,虽不能入朝议事,但为神武皇后如此旷世明后贡献毕生才学,修整名典,流传后世,亦是他们的荣幸,臣以为,他们也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殿下,为大居,鞠躬尽瘁,该是高兴才好的。”
此话一出,房中各人都不再争吵,谁都没有再说话,皆满脸颓然的低着头,或沮丧,或无奈,或是忿忿不平,却都是犹如被斗败的公鸡,失了得意的如丧考妣。
今日吏部颁布新进官员任命,殿试三甲,无一例外的,全部被派到翰林院,任命为负责整修编辑《集英典》的翰林院检讨,从七品之职。
《集英典》是神武后在世时,主持修整编录,收集各朝各代流传的文词典献,包罗甚广,神武后薨后,曾一度停顿三年之久,后正德帝重回朝堂执政,又重新招集人才开始整编。
吏部以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实乃修整大典不可或缺的人才,将今年殿试前三甲全部指派到翰林院编文典去。谁不知道,翰林院虽名声震耳,却不过是个高高清水轩台,只是以学术闻名,再墨香濯尘,亦仅仅是修文补学的地方,远离朝堂,争权也好,夺势也罢,无论殿上君臣如何演变,都是与他们再无关系,更别说影响一朝了。到了那里,想要再问津政事而平步青云,如同老虎妄想要咬天,异想天开,翰林院,实质上就是官场上的冷宫。
可怜那走过场的探花郎,好不容易得了个三名,以为从此能在政途上大展抱负,还不及高兴几天,就连带和那清泷公门生的状元、榜眼一起,发往枝栖寒鸦等晨昏的翰林院,今生是出头无望了。
而没有进入三甲的檀相门人,虽只得了八品官职,但都是外县县丞,外放的官,官虽小,却能手握实权,那便是肥水差事了。况且,这只是开始,在檀紫衣的操控下,入京为官,或一路坦途升迁,是早晚的事,檀紫衣手下的门人,不都是如此升迁的吗。
檀紫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把状元他们发往别处,而是指派到翰林院修集《集英典》,完成神武后遗愿,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轩辕翊和正德帝无论如何都无法反驳的。做为儿子,轩辕翊若提出异议,要求更变调令保住自己的人,那会落下失敬慈恩,不孝之名,而正德帝,一生眷爱的未完遗愿,他只会支持,又怎么可能突然将人调回,自己成为修整典集开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