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页)
他们爱憎分明,喜怒哀乐形于言表。他们信仰坚定,思想坚毅,行为坚韧,为人刚正,作战勇猛,对上桀骜不驯,攀比好胜尚气。
在关键时刻,湖南人不怕死,重义气,尚气节。
如果将湖南人的气质与中国人的普遍气质做一个比对,我们会发现,湖南人的气质具有显著的特色。
学者杨国枢根据许多人研究的结果,得出一种综合的印象,认为中国人的气质与需要,侧重于静的一面:求助、谦卑、依赖、顺从、秩序、消极、退缩、世故、谨慎、多疑、羞怯、慎思。换言之,缺乏健壮性、激动性、表露自己、支配、改变、攻击、竞争等动的一面。很明显,这与人们对湖南人气质描述刚好相反。大家的描述给人的印象是:湖南人的气质是积极的,激动的,热情的,具有支配意志的,喜好改变的,愿意接受挑战的。
有一个段子,讲的是各省人在打架时的不同表现。东北人先吵后打,越吵越凶,凶到极处就“噼噼叭叭”地打起来。山东人先打后吵,三句话不对劲,抄起家伙就打,把人抬进医院,再辩是非曲直。四川人只吵不打,吵得凶巴巴的,吵得青筋暴露,互相骂得狗血淋头,拳头捏得吱吱响,却不肯招呼到对方身上。湖南人是边吵边打,文攻武略,拳脚不软,口舌不停。这就体现出湖南人的气质,霸蛮加灵泛。
人们试图从吃辣椒这种习惯中去寻找湖南人气质的根源。但这显然是徒劳的。因为在司马迁的时代,以及在后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湖南人根本就没有辣椒可吃。何况中国境内爱吃辣椒的除了湖南人以外,还大有人在,辣椒这种食物并没有使所有吃辣椒的中国人养成湖南人的这种气质。
湖南人之所以具有积极灵动的气质,还是因为促人成材的湖湘文化往他们的灵魂里注入了兴奋剂,在他们头上加了一道不许他们怠惰服输的紧箍咒。
北京大学的潘爱华教授是一位湖南人。他被评为“世界百位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物”。他是具有商业意识的科学家,又是具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他在几年时间里创造了一系列奇迹。他只用两年就获得生化博士学位。他没有做过商人,却使一个只有四十万元注册资金和几名兼职员工的小公司,在几年里发展为拥有数亿元资金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他接管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不到两年就让公司利润陡增十多倍,成为中国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基地,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六十。他连绿卡都没有,却担任了美国赛若金有限公司的总裁。
潘爱华教授把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归之于他是湖南人。他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人家创造机会他把握;还有一种是自己创造机会自己把握。我属于后者。我都是自己创造机会然后自己利用机会。我想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系。我是湖南人,湖南人的性格就是遇到困难勇往直前。每次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就对自己说:‘没事的,肯定能做好。’然后每次我就很有信心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他的性格和方法。那种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把危机变成良机、把挑战变成机遇、把压力变成动力的人一定能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南人属于开创型的人才。”
湖湘文化不仅给了湖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也教给了他们如何成材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这两句话本来就是湖南人的发明。
先说实事求是。早在19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岳麓书院的厅堂上,就在中国率先挂起了“实事求是”的大匾。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给这四个字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率先倡议中国共产党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如今,在中央党校和中国人民大学,毛泽东题写的“实事求是”,依然挂在最显赫的位置。实事求是是湖湘文化的核心传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