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5 页)
时间,引起重大争议。
《立正安国论》采用骈俪汉文,以主客问答体裁展开,由宗教信仰叙述到国家政治改革,以天灾地变说治世安国之要道。他认为之所以各种灾害不断,乃因违背《法华经》正法,唯有弘扬法华之妙法,才能消除灾难,始为立正安国之道,故名“立正安国”。
三 忽必烈很生气(2)
《立正安国论》“略本”真迹由中山法华经寺收藏,其“广本”真迹藏于京都本国寺。日莲上人所提交的《立正安国论》与中国汉朝的“天人感应学说”有着类似的逻辑思维,应该说无甚新意,但巧合的是,他准确地预见到日本此后遭受蒙古来袭甚至幕府发生内乱的历史事件,以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批日本军国主义者,把日莲上人塑造成所谓的“忧国圣人”而大加吹捧。
忽必烈要求高丽配合蒙古朝廷说服日本,但是高丽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甚至可以说高丽人并不赞成蒙古征服日本的决策,因为高丽担心会被卷入战争。
此时,经过蒙古连续三十年的打击和削弱,高丽已经被忽必烈彻底征服,而与此同时,高丽常年受到日本海盗侵袭。
这一时期的日本海盗可视为“前期倭寇”,由日本对马、隐歧、肥前等地的渔民和农人组成,他们在粮食歉收或遭遇饥荒的年份,武装起来乘船至朝鲜半岛南部沿海,劫掠米粮。
公元1223年,即蒙古军团几乎把金国在黄河以北所有领土侵蚀殆尽的那一年,在高丽南部的金州发生了倭寇大肆抢掠的轰动事件。这种不间断的骚扰行为一直持续到公元1263年。
公元1227年,高丽向日本大宰府派遣使节,要求日本官方查禁倭寇。大宰府次官武藤资赖曾当着高丽使节的面斩首了九十名倭寇,但是无能的日本官方并不能禁止倭寇,从《高丽史》上的记录来看,倭寇对半岛的侵扰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
公元1263年,倭寇再次来袭,掠走高丽漕运船上的120石谷物,而高丽政府径直派人进入日本对马岛收回了被掠走的物资。
另一方面,从公元12世纪后半叶~13世纪后半叶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对马岛与高丽简直在进行着所谓的“进奉贸易”。缺乏耕地的对马岛为获取经济收益,向高丽王室进奉朝贡物品,高丽再下赐给对马岛相当于供品几倍的货物,实质上是日本地方政府对高丽政府的朝贡贸易。这种模拟中国中原王朝与藩属国的交流模式,使得日本与高丽之间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关系。
直到忽必烈发兵日本之前的公元1272年,日本对马岛进奉贸易船只还曾到过高丽金州,庆尚道按抚使害怕两国来往被忽必烈知道,暗中让日本船只原路返回。
所以,尽管倭寇侵袭使得高丽不胜其扰,但高丽政府也慢慢认识到,倭寇行为并不是由日本官方支持或认可的,虽然日本幕府有纵容的嫌疑,但想到要卷入一场大战争,高丽人还是不愿意在忽必烈征服日本的计划中担当积极角色。
忽必烈向日本派出黑的使团的那一年,是在他发兵围攻南宋军事重镇襄阳城的前一年。黑的使团先行来到高丽,他们还携带了忽必烈给高丽国王的督促诏书:
“今尔国人赵彝来告,日本与尔国为近邻,典章政治,有足嘉者,汉、唐以下,抑或通使中国。故今遣黑的等往日本,欲与通和。卿等导达去使,以彻彼疆,开悟东方,向风慕义。兹事之责,卿宜任之,勿以风涛险阻为辞,勿以未尝通好为解。恐彼不顺命,有阻去使,故托卿之忠诚,卿其勉之。”
但《元史》对于这一批使者,却有“未至而还”的记载,使节提出的借口恰恰就是“大洋万里,风涛蹴天”,这一点忽必烈在诏书中已经提前做了警告:“勿以风涛险阻为辞”。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