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5 页)
来由国家专营的茶叶生意改为人人可以经营。只要你有资金,并能够到户部批来茶引即可。四川的试点成功之后,各省推广开来,都使用了茶引办法,使贩运茶叶的商人日增,流通领域日渐旺盛,茶叶的产量也大幅增加。
茶引的数量急剧增长,各省纷纷要求增加茶引定额,因为茶课税收已经成为各省新的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一种常见的经济运行手段或管理办法,一旦变化成为一种垄断或者稀有的资源,就必然会产生腐败。
茶引制度开始实行时,各省从事茶叶经营的人并不太多,毕竟不是人人都能经商的。何况茶叶的经营,不但要有充足的资金,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茶叶知识。所以到户部去办理茶引时,户部茶引司的官员恨不得你能多领几道,甚至于连土特产品都不需要带,就顺利地办好了手续。
渐渐地,经营茶叶的人越来越多,各省的茶引分配定额远远不够使用。前来北京办理茶引手续的茶商往往一等就是几个月,还领不到手续。于是,托人求情,走老乡的后门,送土特产品等等办法,就派上了用场。
南方的茶商总是比其他地方的茶商聪明,先行一步。他们或干脆塞银子,或者与司官们合起来,算股份。更有一种聪明人,不去辛苦地贩茶叶了,却在北京就地扎根,找个客栈或买套四合院,专倒腾茶引。这个买卖最合算,既不冒风霜雨雪之苦,也不受茶引道数的限制,与茶引司的司官们勾结起来,一转手,官价课税的茶引,一道就能卖出十两银子去。
多数茶商并无门路,只能甘愿挨宰,再把损失加在茶价上,使普通的红茶也快赶上过去极品毛尖的价钱了。
太平军起,茶叶主产地兵分遍地,道路梗阻,茶商时被劫掠,采运不便,很多的茶叶店关门停业。大部分的茶叶商人也呆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了。
这样,户部茶引司一向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景象变得门可罗雀,茶引想发都发不出去,课税就更不用提了。一旦有个把不怕死的茶商前来领引,那些高傲的司官竟然像见了亲人一样热情得都过了头。临走甚至于还有回送一些京都特产绿豆糕之类的事,弄得过去眼红他们的其他司的司官们一见面就嘲讽他们。
几年下来,不但朝廷的财政收入急剧减少,而且直接影响了西北茶叶的供应,危及到边疆的安全问题。太平天国被平定之后,调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上书奏称:
“国家按引收课,东南唯盐,西北唯茶。茶务虽课额甚微,不足与盐务相比,然以引课有无为官私之别,与盐务固无异也。道光年间,两江盐务废弛,先臣陶澍力排众议,于淮北奏改盐票,鹾纲顿起,且有溢额;曾国藩克复金陵,犹赖票盐为入款第一大宗,其明验也。盐可改票,茶何不可?……今拟仿淮盐之例,以票代引。”
这就是说,左宗棠看到茶引制度无法实行,不改革不行了。他援引老朋友也是老东家、原两江总督陶澍在官盐经营上发放盐票的办法,要在茶叶经营管理中也实行茶票制度。
茶票发放的具体办法是:一是要把茶商以前所欠的茶税全部免掉,而且不准再乱收其他杂费;二是不分省域定额,只要你想经营,都可以领票,不论多少。凡是在陕西与甘肃两省经营的茶商,一律要在领票时把税上了。一时缺钱的,可以在当地找担保;三是正税按所得税缴纳,杂课按营业税缴纳。分两种,内销的,一引缴纳白银一两,至多不准超过二两。出口的茶叶,则要加一倍缴纳。
左宗棠为了鼓励茶商运茶,与湖南省巡抚协商,凡是领有甘肃省茶票的茶商运茶过境,只征纳税额的百分之二十,其余的百分之八十由甘肃省负责补赔。
左宗棠的这一改革措施,是一举两得。既激发了甘肃茶商从湖南运茶的积极性,又解决了长期拖欠的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