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1/5 页)
…
远处明晃晃地,一辆巡逻车开来了。车子在篝火旁停下,跳下来很多荷枪实弹的士兵
…
露露毫不畏惧,站在篝火前,继续亮开了歌喉:
“少女的思恋天天在增长
我是一个姑娘怎么对他讲?
没有勇气诉说,尽在彷徨
我的心上人儿,你自己去猜想!”
…
从车中走来了连长、指导员,还带来了一具手风琴。指导员把手风琴扣上自己的胸前,轻轻按动琴键,左手轻触倍斯,一阵快门过去,传出轻快深切的伴奏。6月中国的夜晚,凉风飕飕,篝火熊熊,连长、指导员、露露和工人们一起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篝火中,露露跳起了舞蹈;篝火映照着军人们红红的脸膛,所有的人眼中都闪烁着光芒,歌声继续传来:
篝火旁休憩的工人都围拢过来,加入了合唱
…
这是一幅青春浪漫的画面——中苏“战争”前夜,晚风吹拂着,穿着连衣裙的高挑姑娘,在篝火旁唱歌、随着手风琴的伴奏而舞蹈,火苗映照中,工人、军士,年轻人的脸膛,胸中荡漾着青春爱情的热情小声的、激情的、尽情地唱着唱着那些隽永的、抒情的、歌颂人类美好未来的苏联歌曲它的美是无法言尽的,是醉人的她的含蕴也是一言难尽的!她在那个悲凉的时代给我们的心头带来一丝暖意——中国年轻军人的淳朴可爱,中国青年心中流动的强大自由精神她传达着一种爱的信息,在人民心底不可阻挡的对冷战的抗拒!传送着一种爱的涟绮,超出了国界和战争的壕堑她使我们看到了50年代中苏关系扑朔迷离欲休还说的一面!同时,她也给作品带来一丝怪异、诡异我们看到中苏矛盾中最迷人魅力的地方!这是整个小说所有情节、细节中最有意味、最含蓄、最耐人咀嚼的一笔!
………红夜莺
为什么要有后记
为什么要有后记
…
这个问题像“为什么《帝国雄兵》”一样,是我作为一个傻瓜,提出来自问自答。
…
因为大多数的读者——现在的年轻人,出生在80后的,不了解那个时代。应该读这本书的,对那个时代有过亲身经历,有同感,有过激情的,并希望叙旧忆旧的,像我的同龄人,过去的老战友,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们大多数沦为城镇贫民,挣扎在最低生活线上,或为自己糊口而奔忙,或因全家生活而困顿,无暇他顾。
就是说,他们已经过了读书的世纪了。
这是一代人的命运。然而,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就不应该有读者;或者,现在的年轻人就一定不接受、不理解、读不懂这本书。
书籍传递的是永恒的真诚,因而,真理才得以世代传承下去。
然而,正像我们不能从一次英雄报告,就知道战役的全貌一样;我们也不能仅仅从小说有限的篇幅内,悉知那个时代的全貌。
50—60年代,是中国当代史上特殊的年代,是个血与火的年代,是国内外矛盾交集激化的时代,是个英雄的时代,是个大哭大悲的时代,也是热血高歌的时代,也是我们可以从中创造出撼世伟作的时代。
但是,50—60年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却又不是能够像上面那样简单概括的。为什么作者在作品中提出那么多问题,为什么说这些问题的提出概括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全貌和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什么这些矛盾和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作品中构成了那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和冲突;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以及作者到底写了些什么,作品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作为小说而不是论文,读者是不容易在作品本身找到天然的答案的。
正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