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5 页)
道战壕冲过,他们冲到第三道,即最后一道战壕。就在越过去之时,强击兵们从炮眼发现,上刺刀的海军陆战队已从朝河的入口冲进炮台。他们试图放下吊桥,可是大门很难打开。凭借战友递给的粗绳,他们快速爬上炮台,只见墙后四千清兵跪着求饶”。其实,炮台守兵未作任何抵抗,全都把枪扔在地上或又架起来。他们集中在炮台一角,不出声地等着,有的坐在地上不动,有的像是在哀求。
这便是等待柯利诺将军及其海军陆战队员的那幕出人意外的情景。接着,孟托邦和格兰特两主帅进到炮台,并问清兵俘虏他们的都统在何处。他们回答“不知道”。三个无明显特征的士官向前解释道,他们的都统,大概是朝廷总兵僧格林沁之弟(实为直隶提督乐善—译者),已在第一个炮台交战中阵亡,故部下失去斗志,不能再战了。没有皇上钦定,谁也不敢取代指挥肩负重责!三人还说,第一座炮台陷落,任何抗击也徒劳无益了。他们乞求放一条生路,以便能去右岸。
俘虏有两、三千人。该怎么办呢?令战俘万分惊讶的是,他们竟然得已悄悄离开。杜潘上校曾指责这种宽大做法,认为是个“错误”,担心这些人回到僧格林沁军中,又将会在以后的交战中与他们遭遇。而布隆戴尔将军在对华远征正式报告中则肯定这一做法,指出:“出于人道而采取的这种措施,旨在使敌军很难再用他们来找我们,事实上果然如此。再说,因严重缺粮,对这些已丧失防御能力的俘虏已无别的选择,要么放了他们,要么杀了他们”。
在一座攻占的炮台内,英兵发现一些粗口径的大炮,上写有英文“moore…woolwich”(摩尔…伍尔维奇)字样。原来是去年英国海军败阵时丢下的……。这些大炮后来已被运回到英国。
巴夏礼和罗亨利遵照英军主帅命令,举着白旗马上去到白河对岸西口村,与直隶总督恒福谈判。法军三名军官康普农少校、柯利诺将军副官昂德库和科尔斯请求陪同前往。一到右岸,联军代表先见到一位姓王的通译;这位年轻官员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在美国驻上海使团培训后赴英美留学。1858年和谈时,他曾为协助威妥玛的中方译员之一。他现在是向额尔金转交恒福总督的信件。巴夏礼认识他,却粗暴而咄咄逼人地对待他,声称对方最好直接去见英军主帅。巴夏礼还要到西口衙门见总督大人。
巴夏礼要求总督下令右岸各炮台,连同大炮及兵械库全部投降。双方会谈或密谈花去许多时间,约四小时之多。各抒己见,毫无结果。尽管上午谈判破裂,恒福仍寸步不让。他清楚,交出炮台对于他意味着失去高官奉禄,甚至会冒死罪。而巴夏礼告辞之时却显得很自信,提前向恒福打招呼。
巴夏礼故意问总督大人,是否全城百姓都已撤离大沽。
“没有,他们为何要那样?恒福吃惊地问道。
“天哪!”巴夏礼也惊讶地说,“叫他们赶快逃命,一刻也不要耽误。炮火弹片将象暴风骤雨落到那个地方,谁也休想活着出去。我们不愿意伤害无辜的居民,妇女儿童,老人或残疾人。您有义务敦促他们尽快逃走,因为只怪你们官兵,我们要消灭他们”。
想不到几句话,竟产生大效果。恒福一下脸变色,烦躁不安。随后,他决心已下,对巴夏礼说道:“好吧,请下马,我们再就此商谈”。
第十章 攻陷大沽炮台(6)
就这样天一黑,南岸炮台投降达成协议。条件是全城百姓得到尊重,所有财产受到保护。恒福还获准派人找回第一炮台战死的守兵主将的尸体。这位英勇保卫炮台的将军阵亡,使其他防御阵地丧失抵抗斗志。
对这充满未知数与危险的白河对岸的惊人之行,罗亨利会声会色地描述;巴夏礼表现得极为坚定又非常灵活,清廷命官开始强硬,毫不退让,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