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5 页)
欢颜发现不少的街边小商小贩都会自编自说出来一套说辞来张罗生意,招揽顾客,文辞内容通俗俏皮,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看来,若是想要在青州做点买卖生意,不但手脚得勤快,还得好学些才行。
田氏瞧着窗外似曾相识的街道楼屋,不禁把自己记忆中的那些早已模糊的景象,重新勾动了一番。三十多年前的无数往事,犹如潮湿温暖的风覆上心头,引人感慨万千。她无意间记起成亲时曾住过的那间小宅院,于是,掀起帘子向车夫询问道:“大师傅,你可知柳叶胡同怎么走吗?”
车夫是道地的青州人士,在这座城里,就是犄角旮旯的地方,也没有他不知道的。“老夫人,您说的是那条胡同,早都改名了,如今叫做秀才胡同。”
田氏闻言,不禁问道:“哦?何时改得名儿啊?”
那车夫缓缓将马车停到一边,回头仔细道:“算算可有年头了,少说也得改了有二十年了。听说,好像是因为曾出过一名榜眼和几名举人,所以改了名字。”
田氏闻言,神情略显惆怅,淡淡道:“没想到,那里还真的成了读书人的福地。”
马夫又道:“老夫人这么打听,可是那边有亲戚要过去瞧瞧?”
田氏微微摇头,“没有。逛了大半天,咱们先找个茶馆歇歇脚吧。”
宋欢颜留意到她的神情有变,隐约猜到她可能是回忆起过去的事了,便附和道:“嗯,我正好觉得有些口渴了。”
这会,正值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茶馆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满堂皆是客。说书先生独自一人立在大堂说书,他手中持着一把半旧不新的大折扇,表情丰富,说得绘声绘色,好不热闹。不过,他的语调很特别,文辞搭配也很新鲜,好像并不像是本地人。
宋欢颜还是头一回儿在茶馆听书,想起自己以前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曾经常见过这样的场景,只觉十分有趣。现如今,自己亲身经历这么一回儿,心中却是涌上一番说不明道不清的滋味。
田氏点了一壶西湖龙井,两盘酥皮点心,又赏了贾三儿十几文钱,让他和车夫在附近也找个地方歇歇脚,等着大日头过了再说。
宋欢颜浅浅地尝了一口茶,就点了点头赞道:“嗯,好茶!香气鲜嫩,滋味甘醇,好味道。”
堂倌在旁听了,不禁笑道:“小娘子真是识货啊!我家的龙井茶可是整个青州城里面最好的。保您喝过一回儿就放不下了。”
宋欢颜见他言语活泼,不禁就多问了一句:“堂倌儿,前面说书的那位讲得是什么书呀?我怎么都听不懂呢?”
堂倌闻言,笑笑道:“小娘子您有所不知,这位说书先生是从江淮来的,平时总喜欢说几句下江官话儿。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大家伙都有点听不懂,但后来听习惯就好了。您们留心听听看,其实特别有味!”
何福官也对说书人很感兴趣,他从坐下来到现在,一直歪着头再听,连碗茶都没顾上喝。只是,有些地方他没听明白,剧情接连不上,听得有些着急。
宋欢颜支起耳朵,认认真真地听了一阵儿,方才知道他说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自言自语道:“原来他说的是这一出啊。没意思。”
何福官闻言,颇感兴趣地扬起脸问道:“你能听得懂?”
宋欢颜喝了一口茶道:“我也听不太懂,只是知道他说得是什么故事而已。”
何福官稍微犹豫一下,继续道:“他说的话我听不懂,那你给我讲讲。”
宋欢颜脸上露出意外之色。
何福官看在眼里,机不可见地蹙了蹙眉头。一副你不愿意就算了的表情,拿起手中的茶碗仰头一饮而尽。
宋欢颜见状,呵呵笑了两声,只道:“要是我讲,这故事可就没那么长了。”说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