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一瞬间彼此的心灵便相通了。被信任者会有一种崇高的感觉在心中升腾,觉得自己受到他人尊敬很光荣,内心很充实,很欣慰,很自豪,是一种人格的慰藉。
这样你会自己尊敬自己,心地也纯洁高尚起来,会像珍惜一份至高无尚的荣誉一样珍惜他人对你的信任,仿佛失去了这样一份信任,生命就失去了光彩一样。信任是生活园地长出的一棵长青树,站在这棵大树下,人的心灵被生命的绿意滋润着,感到心与心之间原来并没有遥远的距离,他或她是这样的可亲可敬,便绝不愿意践踏这样的一份美好。
………【第三十九章 读杨绛《洗澡》有感】………
“月盈则亏,我们已经到顶了,满了,再下去就是下坡了,就亏了。”
当我静静地关上书的末页时,心头仍然难以割舍。小说就这样淡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说不出的缱绻缠绵,说不出的依依不舍,真是欲说还休,无言有声。我似乎在等待着另一个故事美好的开局,作者却“残忍”地关上了门。满了,也就一切都结束了。
我是在盛夏的酷暑了看完这本小说的。其实,一直以来,每每看到大师们的作品时,内心总有一丝惶恐,这倒不是怕他们的语言高深令自己汗颜,而是怕他们总是在不经意中刺破了人性中的痛楚,道出了我们看不透的人性弱点。杨绛的这部《洗澡》更是令我再次感受到那份隐约中的不安。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那时,解放后的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三反”运动,俗称“脱裤子,割尾巴”——割资本主义尾巴。知识分子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于是便上演了一出出那些解放前所谓的文人墨客们的改造故事。然而,杨老先生却更愿在人们“洗澡”前落下重笔,似乎,改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生不逢时的一个误会,是无法预料的错误。但愿,这些都只是命运给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我惊异于解放前风流无限,自恃才高的余楠却会为不能通过群众的“思想品德考察”而彻夜难眠,人老花瘦;我不解于“洗澡”前才高八斗,艰苦朴实的朱千里会为一场批斗而将自己贬得一文不钱,落魄余生;我更诧异于当年的校花级标准美人杜丽琳会为顺利通过批斗而翻箱倒柜写“检讨”,与资产阶级出生的父母一刀两断……就像杨老先生所说“假如这种尾巴只生在知识上或思想上,也许是能清除的;假如生在人身尾部,连着背脊和皮肉,即使用浓浓的碱水,能把尾巴洗掉吗?”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们,就像一个个装满水的皮球,在人群中被踢来踢去,被踢到的球不幸破裂,水洒一地,但没被踢到的球反而更显得突兀。于是人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安栖之地,或将自己裹个严严实实,被人遗忘,或将自己的伤疤公诸于世,博得同情。当“自我”在那个年代如此来之不易时,人性中活脱脱透露虚伪和可悲。
看《洗澡》真的是感觉大于语言。记得初一的暑假,我也是在酷暑中细细品读钱钟书的《围城》。今天看来,二者或许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吧。许彦成和方鸿渐,姚宓和唐晓芙,杜丽琳和孙柔嘉,他们都只是那个时代为生活而默默无闻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敢于创新,却又时刻顾忌,敢于独树一帜,却也斤斤计较。或许人本来就是如此吧,只是我们不会那么轻易看破。
杨先生自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她是洗涤的经历者和旁观者。当这位睿智的老人用她犀利的眼光剖析人性时,更多了一封冷静,多了一份执著。当许彦成和姚宓最终难成眷属时,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结局。经历了才会有感动,当姚宓在那个月夜和许彦成分别时,彦成凄然说:“你的话,我句句都记着。”一语道出了人性的可敬。或许,生活真的不再是一条平静的小河,即使是不起眼的浪花有时也会惊奇巨浪。《洗澡》中透露的人性,是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