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页)
好产品的营销,当然一切都要以销售为笼头。现在的晚报社如果被认定为一个企业,报纸就是报社生产出的产品,而如果报纸在市场上不能畅销,广告从何而来、报社效益从何而来。现在有人谈到这个问题,报社的相关领导就应该考虑到,这不是两个或多个部门之间谁主谁次的问题,这是报社走向市场化的程度问题。报社围着发行部转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到最终是整个报社都应该围着市场转的问题。而发行部只是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它站在报社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市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报社收集市场的第一手资料。
再说了,这帮文人一再说要重视读者的声音。这出报时间、大版小版的问题不也正是读者提出来或是反映上来的吗?怎么就成了发行部在从中挑刺呢?吴瑞年真是为自己抱不平。这些文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可是新闻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新闻的时效性他们怎么就忽视了呢?这出报的时间不就是和新闻的时效性紧密关联的吗?难道你们肯让自己第一时间抓到的新闻,从印厂一出来,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想到这里,吴瑞年摇了摇头,他不禁又想到了自己竞选副处的失败。这已经成了他的一个心病,每当想到这些他就胸口绞痛。自己的命运还攥在别人手心里呢。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候,吴瑞年接到关动荡的信,这封信让吴瑞年心中最后的一点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以前外埠各个站长都是报喜不报忧,所看到的表面现象也确实让人高兴,现在从关动荡的来信中,吴瑞年却发现外埠发行站的情况更是让人不能乐观。他原来指望外埠发行站建立以后能缓解城区发行站的数字压力,但是从眼前的情况看,外埠发行站更是面临生存危机。看完关动荡对外埠发行站的说明及其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努力重点,吴瑞年有些沮丧。他半躺在大班椅内,望着墙上那两幅地图发呆,难道就真的没有突破口了吗?
按照报社党委的要求,今年大收订的计划是35万份,目前发行部回来的数字总共加起来还不到27万份,意味着将有8万份的计划完不成。而这8万份的数字可不是一个小数,如果全部丢给零售市场,那可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倍的零售量。以前的零售退报率就很高,现在将这么多的数字交到零售市场去,无异于每月将4万多份报纸买来当废纸卖。这种事情能做吗?刘新桥和冷知秋能同意吗?报社知道后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吴瑞年在心里连续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想到零售,吴瑞年立即就又想到报纸的大报小报的问题。因为沿江市的市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早上上班的时候买一份报纸在公交车上看,平时在家里看报纸还觉不出对开大报和四开小报有什么区别,可是一旦想在公交车上看报,两报之间的优劣就立即显现出来。当你拿着一个对开的大报在坐位上折来折去的时候,就难免会影响到邻坐的人,要么就会挡了别人的视线,要么就会在别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擦来蹭去,脾气好的会表示理解,若是遇上个脾气不好的就难免起争执。
因而要想在零售市场上占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这报纸的改版是势在必行了。虽然在发行部,这一点早就达成了共识,但在报社来看,这个事情好像是很严肃的问题,它关系到那些官老爷的地位问题,也关系到舞文弄墨的文人们的面子问题。如果在几年前,晚报独家自办发行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吴瑞年也不会吃饱了没事干去提什么大报改小报的要求。但是现在不同了,既然晚报从一开始把自己摆在了市场里,参与了市场竞争,那就应该按市场竞争规律办事。我就想不通了?想到这里,吴瑞年拿拳重重地打在了办公桌上,是生存重要了呢,还是面子和地位重要?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可是这些号称天之骄子的人们怎么就是不明白呢?
吴瑞年不知道自己这一肚子的委屈到哪里去诉。听说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