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5 页)
,在月光下徐徐举杯,将英雄情怀、壮志未酬之慨,斟入杯中一饮而尽。
突然间,他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了:
“逝者如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流逝;盈亏者如明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只有长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进入耳朵变成声音,跳入眼里成为色彩,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恩赠的无尽宝藏,我为何不尽情享受呢……”
黄州赤壁,是他涅磐的地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苏轼:明月几时有(3)
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苏轼得了很严重的臂疾,前往蕲水请庞安常医治。
庞安常是个很奇特的医生,天生聋哑但精通医术,颖悟过人,以指画字,即明白别人深意。苏轼病愈后,与庞安常成了好友,结伴游览蕲水清泉寺。清泉寺有“王逸少洗笔泉”,溪水极为甘洌,行至兰溪,溪水突然改作西流。
苏轼行于青山绿水之间,听到杜鹃的美妙声音,呼吸着雨后的清新空气,更见了这河水西流的奇特现象,大为感慨,就填了一首豪迈奔放的《浣溪纱》,提醒自己尽管满头白发,但也要积极生活: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他贬谪黄州的第二年,正是穷苦潦倒、苦不堪言的时候。
贬谪到黄州的还有一个好友张梦得,修建了一个亭子,苏轼前去观赏,命名为“快哉亭”,并作了一首《水调歌头》以资纪念,以表达自己的豪迈乐观胸怀: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经过乌台诗案、黄州贬谪,三四年来,甚么名利权位,苏轼都瞧得淡了,但他并没有悲观哀怨,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爱。
他的这种身处逆境、豁达豪迈的心态,在一次野外遇雨的经历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元丰六年(1083年)三月七日,苏轼前去沙湖道中遇雨,身边没带雨具。同行的人皆现狼狈,惊惶躲藏,唯独他纵声大笑,吟啸林间,徐徐而行。没多久,雨过天晴,他的心情更加舒畅,填了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谪黄州的磨难困顿,磨练了他超人的意志,开阔了他的豪迈胸怀,使得他开始以坦然、豁达的心态对待挫折打击,保持逆境生活中的热情和朝气,逐渐变得荣辱不惊,越来越旷达自适。
以后几十年中,他遭遇了更大的打击,被贬到比黄州更荒凉凄苦的惠州、海南。而他对待这些凄苦生活的心态,就如对待这黄州的天气,任其风雨交加,都是笑傲着行走,“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海南,白发苍苍的他面临着“六无”困窘:“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屋,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他并没有绝望悲观,还调侃说“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流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对于当地无医无药的困境,他写信给朋友,非常幽默地说:“每想到京城无数人丧命于庸医之手,我就倍感庆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