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2/2 页)
發掘的特色,更隱含著我們自身文化的發展歷程。我始終認為,身邊任一種喜好都充滿這樣微妙的細節‐‐不僅哥吉拉、怪獸,也包括每一種動漫、遊戲甚至一切引人深刻投入的活動‐‐,它們能引領自己朝「我究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的終極答案踏出一小步;但大量吸收歐美日第一手情報並不足夠,還要主動挖掘這些喜好與內外世界的聯結,問題的答案才會顯露出來。如果你也是個想同時抱緊自身喜好與整個世界的otaku,讀讀《一本書讀懂哥吉拉》,或許你也可以在自己的熱愛中,找到一條通往世界的思路。
前言 哥吉拉突破六十大關
哥吉拉的誕生
從《哥吉拉》於一九五四年公開上映到二〇一四年,總共歷經了六十個年頭,以人類的標準來看,哥吉拉已是耳順之年。在這段期間內,說哥吉拉影響各種日本文化、社會也不為過。在日本社會,許多人很喜愛哥吉拉那融合禽龍和劍龍的外觀,以及獨有的咆哮、腳步聲。如果這世上沒有哥吉拉,或許恐龍的人氣就無法在日本社會中傳播開來,甚至連春假、暑假的恐龍展都沒辦法順利舉辦。
哥吉拉就跟福爾摩斯、皮卡丘、哆啦a夢這些頗有人氣的虛擬角色一樣,光看剪影的輪廓就能立刻猜出來。也因為如此,全國各地的觀光景點都能找到「哥吉拉岩」。例如北海道的知床半島、秋田縣的男鹿半島、靜岡縣的伊豆半島等,全都因為「哥吉拉岩」而聲名大噪。許多人也樂於將滔滔海浪中的風化岩當成哥吉拉來看待。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