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5 页)
班牙舰队更早探测到非洲海岸。
自成祖死后,朝廷却将公元1421年前郑和式先进远洋武装巨舰悉数废除,只留下近海防卫舰队,制造图纸也被焚毁。废除的原因是现实性的投资与实际收益产生了巨大悬殊,帝国财富不堪其累。
此外,明朝历代朝廷对海军建设不够重视,在对倭寇的海盗船作战中就显得极为被动。只能等其登岸之后以陆军进行对抗。戚继光将军也提出了“御敌于海上”的科学防御政策,但随着倭患的平息,海军建设再次终止。南部沿海一带为防御葡萄牙人,对海军建设比较重视,并仿造了欧式战舰,但规模很小,不能对朝鲜战场进行有效支援。
综合来看,当时的明军虽然在海陆军数量上要远远多于日本,但能战之兵并不多,大多数部队的战斗力与作战经验丰富的日军有差距,再加上日军欧式火绳枪装备率颇高,明军在装备方面就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利用大型火炮。
万历皇帝在北京对入朝部队进行新一轮部署之时,又传来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这就使得明朝对接下来的朝鲜战事更加重视。
五 中日巅峰对决:血战平壤(1)
朝鲜战事的主导权正式上升到大明王朝中央政府手中。
北京向全国发出新一轮动员命令,并晓谕朝鲜国王,大军集结需要一段时日,请他对北京中央政府的作战信心予以充分信任,但是朝鲜政府也应该尽己所能予以配合:“如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秋凉后方可发大军前进剿灭,偌大军留义州及你国,则你国粮料不敷,你国今且省了粮料,留备大军之用,发兵救援已有明旨,我天朝无有内外之别,不可能做有始无终的事情”。
除此之外,明朝的部分官员还同期进行外交攻势,7月起,兵部尚书石星多次派遣沈惟敬到朝鲜与日军接触,沈惟敬甚至亲赴平壤,与日军进行谈判,其目的本来在于探听虚实,探寻和谈的可能性,入朝明军本来对此坚决反对,但最终将其作为拖延时日,进行备战的机会。
由于朝鲜当地所能提供的军粮极其有限,不足以支撑大部队日常消耗,所派出的又一支六千人先锋部队只能暂时驻兵在中国辽东境内。其中包括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的二千四百人,以及原本计划派往建州卫防卫女真人的南军炮手六百人、游击将军张奇功所旗下三千人。
9月,万历皇帝特使晋见朝鲜国王,以作大战前最后之协调,从皇帝特使的话语中可以看到,明朝已对朝鲜政府的动员能力不抱任何奢望,只希望对方能够尽力配合:“天朝兵马十余万就要赴朝,千里运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计划以银钱在朝鲜当地换取米粮,国王陛下意下如何?”
朝鲜国王的回答让特使彻底泄气:“朝鲜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除此之外,依照朝鲜国家习俗,很多人还没认识银钱之利,虽有银两,恐怕也换不来米粮。”
这就意味着明朝进行这场“抗日援朝”之战,不仅要出人、出枪,而且要出粮——银钱在战时朝鲜已经不能购买物资——朝鲜国内之窘迫、经济发展水准之有限可见一斑。
辽东方面的地方官员也就类似问题咨询过朝鲜大臣:“你国粮料可支撑几个月?”
对方答曰:“可支撑一万军士一个月时间。”
再问:“一月之后怎么办?”
答曰:“如果剪除平壤之贼,则忠清道、全罗道的存粮就可以被取用。”
朝鲜官员的这种答案就等同于告诉中国辽东军,要想缓解军队后勤问题,得先拿下平壤。
除此之外,日军虽已登陆朝鲜数月,朝鲜国土大半沦丧,其朝鲜政府却仍旧无法确定日军的大致规模,这一基本军事情报的缺乏,使得明朝无法进行准确的战力动员。
这时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