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頁(第1/2 页)
這些話駱養性沒敢隱瞞,一字不漏地轉告給了崇禎,崇禎聽後,想了好幾天,最終低了頭。
百密一疏啊,崇禎自嘲,動手前居然把涿鹿商社最大的倚仗給忘了。
經過年不斷地宣揚,還有百姓間的口口相傳,涿鹿商社的糧種已經遍布帝國南北,正是因為這些糧種的高產,才使得大明,特別是北方擺脫了嚴重缺糧的危機,而南方則更加富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紅薯土豆,志文針對南方,又提供了特別的稻種,優缺點與紅薯土豆一樣,保證高產的同時,得繼續向涿鹿商社購買糧種,否則將面臨顆粒無收的結果。
不買糧種就絕收這一點,這些年不斷有人試圖挑戰,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不得不無奈地接受了這個現實,乖乖向涿鹿商社買糧種。
這一點崇禎也很清楚,起初他不覺得這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能保證高產豐收,就能解決大明的問題,那麼讓商家賺些錢糧也是理所應當之事。
這一回才知道被卡住了脖子,要是沒了這些神奇的種子,來年整個帝國都將面臨絕收的危險,即便還有些存糧,但維持不了多久。
就算還能將原來的老式糧種找出來種上,可吃慣了燕窩,誰還咽得下米糠,再說了,糧食因此大幅減產也會使帝國重又面臨饑民遍地,流民鬧事的困頓境地。
最終,涿鹿商社和大明朝廷在邊境之地選了個地方,坐下來談判。
這時的涿鹿商社已經不是崇禎四年的涿鹿商社了,在覆滅建奴之後,為了進一步擴張糧種的生意,特別是針對南方的稻種,需要周承允的人脈幫忙,志文主動將涿鹿工會的事務全部併入了商社。
自此,涿鹿商社成了一個集毛紡、青鹽、獸藥、糧種等壟斷性生意於一體的龐然大物,麾下還有蒙古各部落和不少傭兵團充當打手,是一個既能經商,又能動武的怪獸。
當然了,周承允的股份比例相應下降,被稀釋不少,不過即便如此,他也覺得是沾了好大便宜。
雙方在邊境你來我往地打太極,花了整整一個月的工夫,最終達成了如下協議。
大明的戶部和崇禎的內庫,各出一百萬兩現銀,合占涿鹿商社的三成股份,其餘七成,周承允獨占兩成,剩下的五成股份,由志文替兄弟們代管。
這個便宜明廷可是占大了,要知道,涿鹿商社現今根本不缺錢,區區兩百萬現銀別說三成股份,就是一成股份都不可能買到,這完全是看在大明朝廷的面子上,為了讓涿鹿商社堂而皇之地走到明處,不受打壓而做出的讓步。
有讓步自然就得有收穫,宋獻策以涿鹿商社代表的身份,成為最年輕的內閣大臣,以保障涿鹿商社的利益,並且今後歷任內閣,必須保證有一個涿鹿商社指定的代表在其中,首輔、次輔可以不做,但是不能沒有。
這是涿鹿商社在政治上獲得的最大成就,除此之外,宣大總督和下屬三鎮的總兵,其任命需經涿鹿商社首肯。
其實談判一開始,涿鹿提出的條件是要插手九鎮總兵的,明廷無論如何不肯答應,最後各讓一步,涿鹿商社獲得了宣大總督及其下屬三鎮總兵的任免權。
關內的利益就是這些了,在關外,除卻遼東已經建成的努爾干都司,涿鹿商社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各部不論是台吉也好,可汗也罷,均需獲得涿鹿商社的首肯,朝廷才會冊封,林丹汗一脈的繼承人,還有其下的三大丞相,同樣由涿鹿選定後,報明廷批覆。
至於傭兵團什麼的,雙方都沒有提,默認了這是商社麾下的武裝力量。
自此,涿鹿商社成了後世英、荷等國曾經出現過的東印度公司一般的存在,在塞外的大片區域,代大明行駛行政、司法等權力,以商貿為本,以傭兵和各部落為武裝力量,震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