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页)
外传者,不入心(不止)。没于泉水中,不喝者,不解渴;浸泡在道中,心不修证者,与道无缘(中无主而不止)。即使心虽想修,外无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也不行,没有圣人智慧的开启也不行(外无正而不行)。所以,圣人“为天下浑其心”,是教化、度化世人之需要,朴化社会之必须。
“圣人皆孩之”。圣人与百姓“注其耳目”、顺着贪欲的心行正好相反。圣人要百姓回归于婴儿(皆孩之),少私寡欲,返朴归真,见素抱朴,“三去”、“四绝”,让百姓究竟解脱!“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二十七章》)这就是“圣人在天下”之所圣人者也!
5、“贵食母”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注其耳目”,看似“昭昭”(足智多谋),其实“昏昏”(愚昧不堪);看似“察察”(聪明伶俐),其实“闷闷”(浑浑噩噩)。“而我独顽且鄙”者,“正言若反”。以百姓认为的聪明伶俐,足智多谋,自然“比量”出圣人为“昏昏”、“闷闷”。以百姓认为的大有作为、尽情享乐、未白活一场以及不虚度此生来看,圣人真是冥顽不化,愚昧不堪(顽),心无大志,庸庸碌碌(鄙)。但从圣人深不可测的境地、微妙玄通的功能、大智若愚的素朴、慈悲无量的胸怀、彻底解脱的自在、追求无上的大愿来看,众人是多么的可怜可悯、可悲可叹啊!无智而自见,无功而自伐,无是而自彰,无德而自誉,无能而自傲;还不可怜可悯吗?!
老子用“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以极性破极性,以对待破对待的“正言若反”之法,指明了体道之者“独异于人”的品格、气质、神韵、威力、智慧、憨厚、敦朴等。因为,圣人“贵食母”。“母”者,道体也,根也,本也。哲学上称为本体;佛陀称为真如实相;儒家称为“明德”。“贵食母”者,体现了老子追求大道,以道自任,“唯道是从”,时时契道的追求和与道不悖的境地!而百姓皆是“饮其五欲”,“皆注其耳目”,皆食其“可欲”,皆摄其六尘,皆享其“太牢”,皆登其“春台”。老子与百姓有异的是:“我独泊兮”、“我独若遗”、“我独若昏”、“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五独”正是体现大道的深奥与微妙,也表明了老子境界的超脱和智慧的超群。老子以“母”(“有名,万物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喻道,让人们求道如想母,修道如寻母,悟道如闻母,证道如见母,得道如养母,与道不二如作母。
老子的以道喻母,对后世影响极大。首先,在道教的神祗中以“母”命名的尊神很多。如:王母、九天圣母、斗母、骊山老母、无生老母、西王母等等。以致民间将儒释道三教各类圣佛(菩萨)仙多冠以“母”字,以表示亲切与崇敬。如:观音老母、佛母、无极老母等等。
“圣人皆孩之”,这的确是老子极为关注的问题。五千言中,“圣人皆孩之”的内容很多,从开示、引导、告诫到具体的修法操持都体现了老子“皆孩之”的慈悲关注。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三去四绝亦是)
“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