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1/3 页)
半自功制導系統,不僅造價昂貴,而旦也給戰術使用帶來了麻煩。發射時,射手必須位於能夠清楚地看到目標的位置上,並且必須位於飛彈的近旁。如果目標作橫向運動,那麼,射手就必需轉動瞄準具進行追隨瞄準,同時,飛彈也將隨同瞄準具進行同步轉動。為了完成上述動作,要求發時陣地‐‐在某種程度上說‐‐必須處於暴露狀態,儘管人們在主觀上總希望發射陣地能夠設在距敵人較遠,因而使敵人難以發現的隱蔽地段上。而第一代反坦克飛彈,在這方面卻顯示有明顯的優點。由於它是利用控制手柄進行人工制導,因此,發射時,射手並沒有必要靠近飛彈。射手可以把控制箱放在另一個地方,再用電纜把發射架與控制箱連接起來,就可以在距離發射位置若干碼之外發射並控制飛彈。這段距離的大小,雖然通常都嚴格保密,但有人暗示,50-100的距離,並不是不能實現。發射這種飛彈時,首先必需使飛彈飛到瞄準線上,然後,才能使其正常地飛達目標。開始階段的方向引導,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而用在起始階段這幾百碼的飛行距離,也確實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但它帶來的好處是,射手可以隱蔽在山頂,而飛彈發射架則可以放在山頂的後面,因此,在實際發射時,飛彈可以處於良好的隱蔽狀態。而在飛行中,則很難能夠判明飛彈射手的意圖和目的。只要陣地選擇適當,射手技術熟練,飛彈就能夠在敵人對發射陣地和來襲方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一舉將坦克毀殲。種種跡象表明,在1973年的阿以戰爭中,就已經做到了這一點。這種控制方法的最大缺點,是引導飛彈進入瞄準線時所需要的最小射程比較大,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有些飛彈所給出的諸元中,有效射程是從300、400到最大射程的道理。這300-400,就是使飛彈進入控制狀態所必需的飛行距離。而在第二代反坦克飛彈上,由於採用的是半自動制導方式,因此,就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飛彈進入瞄準線,就如同火炮所發射的炮彈進入彈道是一樣的。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繼續敘述法國的飛彈系列。法國的另外一種,也是最後一種反坦克飛彈,是&ldo;米蘭&rdo;(ilan)反坦克飛彈,這是一種設計先進、單人便攜的半自動制導飛彈,它現在已經在法國陸軍中服役,而不久還將在西德陸軍中服役。&ldo;米蘭&rdo;的研製和試驗階段先後經歷了10年的時間,它採用了不少新的概念。首先,它是一種預先包裝好的全備彈,工廠交貨時,即已進入待發狀態,裝於玻璃鋼包裝筒內。發射時,裝入發射筒的後部,因此,雖然不能說包裝筒就是發射筒,但起碼應該說是發射筒的一個組成部分。發射的瞬間,包裝筒被吹向後方,發射筒即可再裝進一發新彈。&ldo;米蘭&rdo;系統在使用上非常簡便,但其作用卻極為有效。它的彈長為30 (762 ),連同包裝筒一起,共重24 lb(109kg),發射裝置重33 lb(15kg),因此,裝有飛彈的發射裝置的全重,已經超過了單個步兵進行長途行軍所能攜帶的負重置,但裝填程序非常便捷,而且,在行軍時,通常都是飛彈和發射裝置分開攜帶。飛彈在發射之前不需要再進行檢查,全套裝置就如同是1門火炮跟彈藥一樣。如果飛彈不發火,可以退出故障彈並裝填一發新彈。飛彈的飛行速度為590 ft/s(1798 /s),或者說是,每小時稍超過400 i(6436 k/h)‐‐應當說,是相當的快。飛彈能夠快速飛行的優點之一,是在緊急情況下,能象火炮進行直瞄射擊時射出的炮彈那樣,打擊近距離內的目標,而根本用不著進行制導。當使用這種方法時,它的最小射程為75。與50年代那些大吹大擂,但性能落後,飛行速度很低的飛彈相比,&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