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1/2 页)
王湘穗:但是也不能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美國人把歐洲徹底打垮,歐洲甘心服軟,整合出一個大西洋元。
王建:那也可怕。
王湘穗:對中國來說,天下三分可以,不能天下兩分。天下三分對中國是一個有利的格局,留下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王建: 俄羅斯這麼拼命挺歐洲,也是怕德法失敗,美國把它們收過去,它也變成邊緣化國家,和中國同樣的擔心。但是我覺得現在的戰略態勢,美歐之間的衝突可能會發生。而且這場衝突,我認為它們的衝突可能會是一波一波,不會只是衝突一次就完了。
王湘穗:美歐衝突的長期化,是中國與東亞其他國家進行整合的重要條件,因為東亞的整合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喬良:它們之間衝突的時間長一些,世界其他地方更成為熱點‐‐不過不是成為經濟熱點,對中國整合自身,加緊發展是有好處的。
不是走向單極 而是天下三分(2)
王建:中國超然世外,你們先打,我們發展經濟,而且誰想打的話,你們對抗越厲害,越得考慮我們的存在。
王湘穗:中國必須認清自己的戰略地位,目前中國包括東亞都不宜前出,因為你還沒成一極呢,沒有實力下場正式參加角逐。這也使我們有可能在這一輪衝突中輪空,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積極整合東亞經濟,儘快形成一個力量極。但從現在起,在國家戰略層面我們就應
確立三極觀,不要讓美國把歐洲徹底打垮,也別讓歐洲打垮美國。美歐爭奪的長期化,給中國和東亞的發展留下了重要的戰略空間。從策略上講,近期美強歐弱,我們應托歐洲一把;中遠期如美歐力量發生逆轉,到歐強美弱時,我們就要轉而支持美國。當然這只是最粗略的設計,但從中可以看出我們應該採取的戰略和策略的基本走向,就是在三極中當另外兩極都離不開的頂角。
王建:從長遠看,三大地緣力量極各自有自己的優勢。美國的優勢是什麼?它資源不成問題,它是一個世界上高收入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歐洲高收入人口規模比北美大,但缺資源;如果俄羅斯進來,資源條件相對好一些;東亞人口規模比美、歐都大,但是人均收入水平比美、歐都低,更缺資源。所以比市場,是東亞最大,歐洲次之,北美最小,比資源是北美最好,歐洲次之,東亞最差。對三大力量極的優勢判斷還有一個視角,就是製造業的規模。英國,其後是美國之所以先後獲得世界霸權,靠的是製造業優勢。在工業革命時代,英國的製造業產出曾占到世界的40%以上,二戰剛結束時美國曾占到近60%,都是靠全球製造業的地位登上世界力量的高峰。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開始走上虛擬資本主義道路,如果歐元取得貨幣霸權,歐洲經濟也會步美國的後塵,進入虛擬資本主義時代,製造業的比重也會下降。看起來以中國市場為主體的東亞經濟區在三大板塊中人均工業化水平最低,但製造業的發展會在很長時期內方興未艾,而且在目前階段,在傳統產業中,中國的鋼鐵、煤炭、發電量這些基礎產業的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從高端製造業看,2002年中國的手機生產和消費已經是世界第一,今年電腦的產銷量將排名世界第二,離第一也不遠了。還有汽車,近3年平均的增長率高達40以上,今年頭5個月轎車的產量增長率是80%,按照這個速度,再有5年中國也會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再就是工作母機,目前中國工具機的數控化率已經達到近40%,中國已經在去年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數控工具機市場,這表明中國正在迎來對製造業的技術基礎大規模改造的時代。隨著世界對中國製造產業轉移的繼續,中國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必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中心。我們可以估計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