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与记述文章,是一个百年老人对中国一个世纪的真实见证。《赋得永久的悔》是季老一篇哀而不伤的散文佳作,是先生对社会、人生、学业、己身由内而外的省思、剖析文章,是一本有重要结集价值的季羡林百年人生读本。《悼·念·忆——另一种回忆录》是一位百岁老人从亲历者的角度,对已故师友的怀念文章,所念师友皆现当代大师级人物,阅读和收藏价值极高。《读书·治学·写作》收录先生关于读书、治学、写作三个方面的著述,对广大学子无疑是一次饕餮盛宴。《谈人生》因季老亲定40余篇首次问世的作品而备受关注,这亦使该版本成为目前季老《谈人生》一书的最全面、最权威版本。《佛》为季羡林佛学研究精华自选本,最权威,最经典。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著述甚丰。面对近年来的“国学热”,季老在《谈国学》一书中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亲自拟定内容选取文章以探讨国学之精,可谓国学大师谈国学之经典版本。###总理特将此书推荐给全国青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季老最著名也最富争议的学术论文集,更是一部国学大作。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季老亲定的自选集是作为青少年普及读物而结集出版的。
季老除了佛学、国学大师外,亦是位教育大家,一生教书育人,誉满天下。进入耄耋之年,季老于病榻之上,还不忘青少年的成长教育。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有鉴于此,季老提出“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四句话与当下青少年共勉。这四句话饱含了一位世纪老人对广大青少年的殷切期望和关爱,表达了一位学者、教育家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道出了现代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实质和迫切任务,更是季老本人近一个世纪风雨人生的真实写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季羡林自序'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