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5 页)
臼恰案鋈送ü��堑某稍弊矢裨谕�缁蛘咴诟�矸旱纳缁峤峁怪谢袢《倘弊试吹哪芰Α保�盎袢。ㄉ缁嶙时荆┑哪芰Σ皇歉鋈怂�逃械模��歉鋈擞胨�斯叵抵兴���囊恢肿什�!蓖新硭埂じL亍げ祭剩骸渡缁嶙时纠砺圩凼觥罚�罨荼蟆⒀钛┒�鞅啵��耙�椋��83页。
在从事社会资本实证研究的阵营中,林南和边燕杰主张社会资本可以用社会网络即人的非正式组织关系这个指标来加以测量。在1999年一次中国五城市社会网络的调查中,边燕杰采用这个指标进行了社会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阶级阶层地位限制了人们自由地拓展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阶级阶层地位优势,将转化成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优势……一经有了这种优势,它将给社会资本拥有者产生主客观的效应。客观上,社会资本将带来收入回报;主观上,社会资本将提高自我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估。”边燕杰,同前引文,第13页。这种观点是否能概括社会资本的全部内涵还有待探讨,起码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它确实有利于社会资本的测量,因此本章所采用的社会资本概念倾向于采用林南与边燕杰的定义。
当然,关于社会资本的讨论也并不都是分歧,学者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还是获得了不少共识。首先,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把社会资本看作是建立于社会网络结构基础之上的。其次,他们认为社会网络结构越大,或者该社会网络结构所能调动的资源越多,社会资本的量就越大。正是基于这些共同点,本章将从两个不同社会网络结构——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中产阶层阶层区隔与社会资本的问题。在现实社会的社会网络结构中,社会资本问题被转化成以下几个指标加以测量:一是社交圈的数量,该指标用以分析社会网络规模的多少与阶级地位的关系;二是社交的对象、方式、场所及其品位,该指标用以分析社会网络的质量与阶级地位的关系;三是社交圈中的影响力,该指标用以分析个人社会资本的多少与社交能力的关系;四是社交的目的,该指标用以分析在生产社会资本的目的性方面存在的阶层差别。在虚拟社会的社会网络结构中所要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网络社会关系是否与现实中的社会地位也呈现正相关关系,网络上的社会关系是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本,网络交往行为的差异是否也构成中产阶层阶层特性的一个方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社交活动的多维视角(1)
由于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中产阶层的比例还相当小(几次调查的结果均为城市居民的10%左右),因此即使在大城市中,要了解中产阶层社会交往活动,也必须先从了解市民的一般社交情况入手。通过电话调查,课题组对调查对象的社交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文将主要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与网络交往两个方面作一简单的阐述。
人际交往与社交圈
调查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都意识到自己有社交圈,但是数量很少超过3~4个(具体数据见表4…1)。大多数调查对象(50�7%)只经常参加1~2个社交圈的活动,而只有1�7%的调查对象声称他们经常活动的社交圈多达8个以上,另外,有19�4%的调查对象声称自己不参加任何社交圈的经常性活动。也就是说,调查对象的社会网络总体上比较简单。
表4…1居民经常参加活动的社交圈数量单位:% 没有1~2个3~4个5~8个8个以上总计 19�450�724�04�11�7100
透过社交圈的分析,本次调查主要想了解调查对象社会网络的规模是否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结果发现,社交圈的数量与个人的家庭收入、支出和学历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与调查者个人对自身社会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