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第2/3 页)
到 長崎島 的領主 五島純玄, 並詳細列舉了擁有14萬石領地的 五島家 的出兵規模。 其中, 侍大將以下, 騎馬武士11人, 步戰武士40人, 武士侍從38人, 足輕120人, 加上通信兵, 武器奉行等等, 直接參與作戰人數共220人。 另外, 五島家 還動員了5名軍醫, 教士和文官, 280名勞役和200名船工, 共485名非戰鬥人員。 雖然 五島家 參戰總人數705人, 比按14萬石高的要求須出動的840人為少, 但其動員規模和兵種配置已可見一斑。 薩摩藩國 的 島津家 也有相似的出兵記錄。 在 島津家 動員的1萬人當中, 有600名武士, 1500鐵炮兵, 1500弓兵, 300長槍兵和300旗手。 其餘都是後勤人員。 如果其他大名的兵員比例與 五島家 和 島津家 相似, 那麼在號稱30萬的日軍中, 真正有戰鬥力的僅有10萬多一點, 最後投入朝鮮戰場的, 7~8萬。
日本的軍事技術和經營也在百餘年的戰亂中得到千錘百鍊, 成為一個不容小覷的軍事強國。 自從 太田道灌 改革兵制, 將原先僅供後勤驅策的所謂&ldo;足輕&rdo;改造成能配合騎馬武士作戰的步兵後, 日本的步兵戰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後來 織田信長 在此基礎上發展了 長槍步兵 和 鐵炮步兵, 竟然漸漸將原來的戰鬥主力:騎兵, 放倒了最後方, 幾乎淘汰出戰陣編制。 (左圖為日軍的標準陣法里的基本作戰單位:&ldo;備&rdo;。)
令日軍自豪的不僅是久經考驗的戰陣和操作熟練的指揮系統, 還有更犀利的兵器: 戰刀和鐵炮。 日本鍛造的鋼刀因其獨特的粹火工藝聞名於世, 其堅硬度僅次於 大馬士革 鋼刀, 但價錢卻是 大馬士革 鋼刀的十分之一, 以至於再窮的日本人也能買一把防身。 日本刀也是在 大明 和 朝鮮 最暢銷的走私貨之一, 據說 戚繼光 的愛刀也是日本戰刀。
大明 的火槍, 亦稱&ldo;佛郎機&rdo;, 100多年前也是由 葡萄牙 傳入 大明, (farangi, 波斯語&ldo;外國人, 西方白人&rdo;之意。) 並早就經 朝鮮 傳入 日本, 但並沒有引起日本人的重視。 因為這100多年前火槍技術的致命的弱點是射程近, 精確度差, 且粗大笨重。 雖然噴火時很壯觀, 但其殺傷力還不如弓箭。 更可怕的是, 由於鑄造技術差, 大明 傳來的火槍極易炸膛。 往往火槍還沒擊中敵人, 就已經把射手的腦袋炸去一半。 因此鬧得火槍射手們每次射擊之前都戰戰兢兢, 暗自禱告。 但自從&ldo;鐵炮傳來&rdo;, 葡萄牙 的最新火槍技術令日本人耳目一新, 不但比 大明 的火槍輕便易攜, 而且其射程和精確度也大大超出。 在中文裡我們都稱他們火槍, 好像區別不大, 但是在英語中卻有專業名詞上的不同: 舊式的只能稱 early firears, 新式的是 areb, 下一代是 ket, 而更先進的則要算近代的來復槍 rifle。 傳到日本的, 就是 areb 或是早期的 ket。 日本人得到鐵炮技術後, 加以改進, 在某些性能方面, 日本鐵炮竟然超過了從歐洲傳來的原版。 比如說, 相對於五花八門的歐洲火槍, 日式鐵炮有明確的制式標準, 甚至從敵人手裡搶來的子彈自己也用得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